追记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鲍振平

26.05.2014  12:11

  “大年初六一定回来,不耽误年后工作”——

  当多付出勤操劳的忠厚人,鞠躬尽瘁恪尽职守

  “鲍书记是个好人,我直到现在也不能相信他已经离开。”5月22日,在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73岁的王登成老人提起鲍振平,依旧泪水盈眶,语带哽咽。

  回想起三个多月前,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鲍振平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不幸身患脑椎动脉堵塞,经抢救无效去世,走完了60年的人生旅程。出殡那天,村里1000多名群众自发赶来,眼含热泪,送他们最贴心的“当家人”最后一程。

  人群中,有在外创业、连夜坐飞机返乡的村民王登明,只为最后看一眼这个无私帮助过自己的老书记;有被鲍振平两次救过生命的鲍文德老人,他满脸泪水,悲痛地操劳着丧事……凛冽的寒风里,雪白的挽联无声地诉说着鲍振平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当书记,民心可鉴,凭德而选;数政绩,宗宗利民,家谈户赞。 ”

  “鲍书记为了全村群众,实在是太辛苦了。 ”村干部朱廷发至今对鲍振平去世前带病最后一次召开村“两委”会的情景记忆犹新。去年四月份起,鲍振平时常出现头晕、目眩、大量流鼻血症状,人渐渐消瘦,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后来情况越发严重,他才同意到深圳的儿子那里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临行前的农历腊月二十五,鲍振平不放心村里工作,强撑着到村室召开了最后一次“两委”会议,“这一去看病不知得几天时间,春节前后事情多,工作得提前安排好,我才安心些。 ”平常,他从家到村室只要十几分钟,那次他中间歇了四次,还没走一半路,后来在弟弟鲍振军和一名村干部搀扶下,歪斜着坐在电瓶车上才来到村会议室。

  “那天鲍书记断断续续地安排了计生、综治、春节慰问等七项工作,说话声音沙哑,脸色铁青,一边说话一边喘气,大家每听一句都揪心。 ”朱廷发回忆,当时会议还没开完,鲍振平就趴倒在了桌子上。第二天,家人将他抬上车送往深圳。鲍振平在向镇干部请假时还说:“大年初六一定回来,不耽误年后工作。 ”

  在深圳北大医院,医生质问家属:“怎么耽搁这么久才来,早两个月或许还有机会,现在已经太晚了! ”鲍振平的妻子朱月华顿时泪流满面,“他实在放不下村里的那些事! ”

  上手术台的时候,鲍振平担心村里有事找他,坚决要求把手机留在身旁。手术醒来,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村里可来电话么,新试种的大棚鸡腿菇情况咋样,什么时候能采摘?直到最后昏迷前,鲍振平说得最多的还是,土地流转的设想、产业结构的计划、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

  2月5日傍晚,遵循鲍振平之前的愿望,一家人坐上从深圳回界首的救护车。 2月6日上午8时,鲍振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救护车刚行驶到安徽地界,实现了他“年初六一定回来”的诺言。

  “群众盼就要干,让村里人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当动脑筋干实事的精明人,立志为乡亲摘“穷帽”

  走在朱庄村笔直洁净的村道上,沿路栽种的很多桃树已经挂果。村民鲍振灵告诉记者:“这些树都是鲍书记带领大家种下的,树苗的钱都是他垫付的。 ”

  朱庄村地处偏远、常年贫困,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过去是路、水、电“三不通”,过河没桥,下雨没路,晚上没电。“群众盼就要干,让咱村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鲍振平从当上村干部的第一天起,就立誓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美好乡村。

  近年来,鲍振平四处奔波,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使村里70%的主干道路面得到硬化,带领村民修建了三座桥,方便村民出行;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农电网改造项目,更换安装了12台变压器,新架高、低压线路近20公里,解决了群众心烦的“低电压”问题;争取来了陆集水厂管网延伸项目到村,让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实现了几辈人都盼望的梦想……

  由于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出现了“土地无人种、有人想种没有田”的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鲍振平带领干部群众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总结出了“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粮给粮,要服务给服务”的“四要”模式,一举流转土地3980亩,成为全市“整村推进”的典型。

  但是,流转过的土地大部分还只种植小麦、玉米,虽然土地产出效益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十分有限。为了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门路,鲍振平经常白天去镇里、到市里咨询农业技术专家,晚上就戴上老花镜翻阅各种致富资料。

  2013年的一天,他听一位在郑州做生意的村民说,山东莘县种植高档食用菌效益不错,就和另外几名村干部连夜坐车赶去。半路上,身体虚弱的鲍振平有些撑不住,昏坐在车后座,大家劝他:“鲍书记,咱别去了。这都啥时候了,回去先把病养好再说。”鲍振平却说:“我睡一会就好了,车不要停。 ”

  第二天一大早,车行到莘县,鲍振平坚持立刻到种植基地去考察,一连跑了六家,已经到了下午,大伙饿得撑不住了,“再看最后一家,看完就吃饭! ”鲍振平坚持来到第七家,终于找到称心的技术专家。

  现如今,鲍振平带领村民发展起来的近百亩鸡腿菇种植基地,已进入收获季节,基地技术负责人田振达说,种植鸡腿菇的主要原材料是当地的玉米芯,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采摘4—5次,一个大棚每年可产鸡腿菇4000公斤,目前市场价达8000元/吨,除去成本每个大棚年可获纯利润2万多元。

  “当干部要公道清白,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当行得正站得直的清白人,打铁先做到自身硬

  “群雁高飞头雁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朱庄村书记的鲍振平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镇干部说,40年来,老鲍找过各级领导不下数百次,却没有一次是为自己或家里人说话。 “跑村里的事,我不怕丑;跑自己的事,我张不开口。”鲍振平说。

  2011年的一天,鲍振平80多岁的老母亲在和村里的老年人拉家常,聊着聊着就说起了村里一些吃低保的事。这个讲:“老嫂子,你家立正(鲍振平乳名)对俺们可好了,看我身体不好,帮我办了低保,一年有个五六百块钱。 ”那个说:“立正他娘,要不是你家老大是书记,就你八十岁年龄,早就吃上低保了。 ”

  “啥?年龄大就能吃低保,那立正凭啥不给我吃,他当他的书记,我吃我的低保,碍他啥事了。 ”鲍振平的母亲越听越气,拄着拐棍气咻咻就回家找儿子“算账”。看老母亲正在气头上,鲍振平打个招呼就出门了,老人拄着拐棍又去找其他干部去了。

  村里其他干部知道情况后,都劝鲍振平:“大娘都八十多了,咱不能气着她啊,给她办个最低档的,就当哄她开心吧。”平时一向和善的鲍振平突然发起火来:“胡闹,想想我鲍振平的娘要是吃了低保,群众会怎么看?”不仅如此,鲍振平还立下了一条规矩:不仅村干部不能享受低保,村干部的亲属也不能。

  “是亲戚就要带好头。”对其他亲属,鲍振平同样严格要求。 2011年12月份,鲍振平的堂侄鲍永强和妻子王妮生育了第二个女孩。鲍振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去鲍永强家里做工作,让王妮去落实二女结扎。鲍永强的父亲鲍振瑞一听要让其儿媳妇去结扎,当场就吵了起来,摔门而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碰一鼻子灰、吃一肚子闭门羹,鲍振平依然乐呵呵地做思想工作。看到鲍振平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鲍振瑞终于让步,同意村计生专干陪王妮做二女户结扎手术。回来后,鲍振平立即掏腰包垫付节育奖4000元,亲自送到王妮家里。

  近几年党的惠民政策陆续增多,凡涉及到新农合、新农保等直接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筹资事宜,鲍振平总会要求村“两委”成员对外出人员和不理解、不参加的群众,一律先行垫付。为此,他每年都要垫付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远在深圳办公司的大儿子,曾经问鲍振平:“自从你当了这个干部,不仅没占到便宜,而且还要从家里往外拿钱,你这是图个啥? ”鲍振平说:“儿啊,你父亲当了四十年村支书,一辈子做事情光明磊落,没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做人一定要公道清白,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官方回复“淮北区划调整”:暂未接到相关通知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