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一干四十年 累倒在工作一线

26.05.2014  06:56

鲍振平参加工作会议
群众收获鸡腿菇

  5月,皖北平原上麦浪起伏,绿树婆娑。又是一个丰收年,但对于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的村民们来说,今年的麦收再也见不到“带头人”鲍振平在田间地头奔波的身影了。 2月6日,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鲍振平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不幸身患脑椎动脉堵塞,经抢救无效去世,走完了60年的人生旅程。听说鲍书记离世,在外创业的村民王登明连夜坐飞机返乡,赶在出殡前最后看他一眼;曾被鲍书记救过两次命的鲍文德老人以泪洗面,悲痛地操劳着丧事……正月十六出殡当天,1000多名群众自发赶来为他们最贴心的当家人送上最后一程……

  首创土地流转“四要”模式

  鲍振平自22岁起一直到他病逝,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干了近40年,其间当过生产队长、大队书记、村长、村支部书记,不管形势怎么变化,称谓怎么变化,也不管是组织任命的,还是群众选举的,他始终在“村官”这个位置上干着。去世之后,当地很多村民一提到他还眼含热泪。之所以在村官这个容易得罪人的位置上干了几十年,还如此得民心,主要在于他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威信高,处事公道,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办事。

  2012年,界首市委、市政府号召各乡镇推进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鲍振平参加完全市会议后就回村积极部署工作。通过座谈,鲍振平了解到,朱庄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1900人,占劳动力的61.3%,全村存在“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田种”的矛盾。但提到流转,很多群众却不愿意。

  群众之所以不愿流转,是因为有的怕地流转丢了,有的担心得不到钱等等。找出了症结,鲍振平摸索出“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粮给粮、要服务给服务”的“四要”土地流转模式。 “要钱给钱”,即按照每年每亩租金800元一次结算;“要粮给粮”,按照每年每亩午季400斤小麦、秋季400斤玉米分两次结算;“要地给地”,有的农户愿意自己种地,村干部动员他们入股合作社,按经营能力再给他一部分土地耕种;要服务给服务,针对个别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由合作社为其提供耕、种、管等服务。

  因“四要”模式结合实际,朱庄村2012年一举成功流转土地3980亩,群众增收近200万元,在界首率先树立了“整村推进”的旗帜。

   规模种植鸡腿菇带民致富

  朱庄村成为界首市土地流转整村推进的先进典型,但种植结构仍较为单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成了鲍振平日思夜想的问题。

  2013年9月,鲍振平从村里一位常年在郑州卖干货的群众那里得知种植鸡腿菇效益很高,就带着“两委”成员到山东莘县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鸡腿菇的种植技术、投资成本、市场前景等。回到朱庄村后,他动员鲍氏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一起发展鸡腿菇种植。为确保稳妥,又聘请了山东的技术人员来到朱庄村查看土壤、气候等生产条件。

  为了保证鸡腿菇的市场销售,鲍振平还促成了合作社与郑州、云南等地的客商签订了购销合同,进行订单生产。合作社成员鲍振贵介绍:“鸡腿菇成熟期可采摘4至5次,现在的市场收购价是每吨8000元,每棚一年纯收入两万多元,俺们准备再扩展100多亩。 ”

  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周边群众到这里参观、咨询、取经,来自杨卫村的杨立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基地免费提供技术,我到这来看看,学习学习,效益还是可以的。我准备收麦后,也种个几十亩。 ”

  “这个项目是鲍振平生前极力推动的,现在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示范带动的作用已经显现。下一步,按照鲍振平的设想,镇政府将积极引导,提供协调服务,准备在午季以后,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群众能在家门口挣到钱。 ”界首市王集镇副镇长石震介绍说。

   请人扶到村部布置工作

  “以前,淇子沟将我们与沟那沿的王集隔开,附近的老百姓赶集要么涉水过河,要么就得绕好几里地。现在出门方便多了,这多亏了鲍书记啊!”土生土长的鲍庄村民王守福站在桥上感慨。鲍、王、陶三个庄的群众都称赞说由鲍振平带领群众修的三座桥是连心桥、致富桥、功德桥。为朱庄村争取了3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困扰该村多年的低电压问题。自己掏了12000元钱,从砀山买回5000余株“春雪”树苗,一部分免费分给村里的群众种在门前的路沿;另一部分种在庄东北角60余亩的荒地和庄南边的荒沟旁,既美化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自己掏钱引进高产红芋苗,免费让村民移栽……一桩桩往事,村民们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去年腊月二十五下午,天寒风急。鲍振平因查出脑部血管堵塞,在妻儿劝说下准备第二天到远在深圳的儿子那里做进一步检查。在此之前,因为临近春节,总想趁外出打工的人都返乡的这段时间,把计生工作、新农保新农合、关爱贫困户等各项工作抓一抓,他已经把看病时间一拖再拖。临行前不放心村里的工作,他又让弟弟鲍振军和一名村干部扶着他赶到村室召开会议。村干部朱廷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哽咽得说不下去:“那天他断断续续地安排了计生、综治、春节慰问等七项工作,说话声音沙哑,脸色铁青,一边说话一边喘气,大家每听一句都揪心。 ”

  腊月二十七,鲍振平在妻子的陪同下,登上了去深圳的列车。这一去,却成永别。深圳北大医院确诊其为脑椎动脉堵塞,手术效果不理想,鲍振平于正月离世。“这不是个必死的病,要是能早来十天就好了。 ”主治医生惋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