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清白,决不当瞎窝书记!(图)

26.05.2014  12:10

  鲍振平生前照片(资料图片)

  他是“无品”芝麻官,却把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群众。

  他不求回报,月工资不足千元,却经常资助困难群众。

  “公道清白,决不当瞎窝书记!”是他的口头禅。

  长期工作积劳成疾,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他却一扛再扛。

  生命最后时刻,他最挂念的还是村里的事。今年2月,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鲍振平,因长期劳累,延误治疗,不幸身患脑椎动脉堵塞,经抢救无效去世,走完了60年的人生旅程。

    带领村民致富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鲍振平心中燃起了“全村致富梦”。

  鲍振平根据本村特点,动员群众种胡麻,做起了胡麻生意,很是挣钱。上世纪90年代,鲍振平引种了畅销的烟叶、薄荷等经济作物,并投资修建了烟叶烤房,购置了熬薄荷高压锅,供群众烤烟叶、熬薄荷,为群众增收提供方便。

  2001年,经过考察,鲍振平决定大规模发展延秋辣椒,自己带头筹资8000元购置辣椒种子育苗,提供给群众种植。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他又为50户群众每户协调了3000元小额贷款,建成了沿淇子沟占地200亩地、300个大棚的辣椒种植基地。

  为响应界首市委、市政府号召,2012年,鲍振平在全市率先开展土地整村流转,成功流转土地3980亩,当年午季就使群众增收近200万元。

  2013年夏收,合作社种植小麦增收的200多万元,全部让利给群众。

    多方筹钱建“三桥”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村民购置的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增多,淇子沟成了村民出行、运送农产品的一道“鸿沟”,修桥成了摆在鲍庄村干部群众面前的头等大事。

  修桥,那得要真金白银,鲍振平犯难了。“就是砸锅卖铁,也必须修好这三座桥。”鲍振平斩钉截铁地说。

  “我出资八千元,鲍庄在外面做生意的不少,大家都凑凑。”随后,群众纷纷站出来积极响应。

  就这样,在1999年底,鲍庄村的第一座桥就横跨在淇子沟上。

  2001年,鲍庄村农业结构调整,眼看着辣椒上市,运送辣椒必经陶庄桥的修建就成了当务之急。

  “陶庄的杨修邦在外做建筑,听说干得不错,人又热心,跟他聊聊,兴许能弄出点眉目来。”于是鲍振平搭车去界首找他,听完鲍振平来意,杨修邦答应拿出20万元建桥。2006年,鲍振平又带领大家在王庄修了桥。

  如今,三座桥依旧横跨在淇子沟上,沟通着村内村外的交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