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前秸秆禁烧工作的一些思考

09.06.2014  12:50

  定远七里塘乡政府:,刘振振

  目前安徽各地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秸秆禁烧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乡镇公务员,深知秸秆禁烧工作难度大、责任重,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秸秆禁烧工作的一些认识。

  一、秸秆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厚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

  笔者所在的乡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滁州市定远县。该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大豆、蚕豆、芝麻、油菜、花生等,但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占全年农作物种植量的98%。午收以后大量焚烧大量秸秆,可以说烟雾弥漫、数周不绝!

  单就午季来看,该地每年约种植10万亩小麦、亩产950-1000斤不等,一般是1斤粮食对应1.1--1.2斤秸秆,每年午季约产生5-6万吨小麦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处理废弃秸秆的经济成本完全由农民承受,于是出现了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换句话说,对农民来讲焚烧是最低廉方便的处理方式,不焚烧则无法种植,但焚烧产生的后果是政府必然承担着大量的环保成本。

  二、秸秆禁烧工作的现状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秸秆粉碎还田会影响作物生长,秸秆焚烧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综合开发利用又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益比较差的窘境。

  目前表现出来的是农民急于焚烧抢种,而政府急于封堵禁烧(直接与地方领导的个人政治前途挂钩)。农民关注的是经济成本、政府关注的是环保成本,而承担任务的地方政府关注的是个人政治前途成本。但政府层面却无法提供途径消化每年约10万吨的秸秆(笔者所在乡镇),所以农民与政府之间就打起了游击战。不仅笔者所在乡镇如此,笔者所在乡镇的周围其他县市、乡镇同样这样。通过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安徽江淮地区的部分乡镇出现多处火点,起火时间一般是发生在夜间。许多市县的主要做法停留在安排人手站岗、24小时巡逻禁烧的方式上。这种安排的思路是:只要在禁烧期间内不发生焚烧秸秆现象就是成功,至于是否考虑农民的利益、坏境保护的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种方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只不过是将秸秆焚烧的时间推迟、或是将秸秆焚烧的行为变得更隐蔽而已。甚至部分地方政府领导抱有这样一种思想:只要焚烧秸秆的行为不被上级部门发现,怎么焚烧秸秆都行,这就使秸秆禁烧分工作变得复杂了。实际上,每年午季后浓浓烟雾龙笼罩着的天空,大家就都知道,秸秆焚烧又开始了!

  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6月7日、6月8日高考期间,合肥长丰县部分地区就出现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影响非常不好。熊熊燃烧的秸秆与悬挂在马路中央的禁烧横幅形成了严重对比的绝妙讽刺!

  秸秆禁烧工作已经成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全体人民的环境利益的矛盾,这个矛盾亟须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换句话说,对大气具有很大污染影响的焚烧秸秆行为,是政府层面将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推给了农民,而农民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选择将秸秆处理采取最简洁便利低成本的焚烧方式,这种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或者是包袱最终又返还给农民,是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压给农民,最终是形成农民与政府这二者之间打起的游击战、对抗战。但实际上,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好。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能将秸秆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0.5吨秸秆/亩,增收150元/亩)。但目前苦于综合开发利用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益比较差的窘境。

  三、当前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一些想法

  工业消化是秸秆禁烧工作的最终途径。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秸秆研究,如国家“973”项目就是瞄准“秸秆组分分离、分级定向转化”的前沿问题,采用秸秆组分分离—纤维素酶解发酵与热化学转化的有机整合的研究主线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秸秆高值化技术提供科学基础,促进我国秸秆生态产业链的发展。但是,由于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秸秆特性的转化过程理论和技术体系,所以在适用技术及其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秸秆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不合算的状况。

  一方面是每年全国产生的大量秸秆,另一方面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亟须提高和完善的矛盾,我认为,为了换取综合利用秸秆的科研开发时间和必要的保护环境,现阶段必须做到的禁烧秸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做好宣传工作。

  就是以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全方位黄金时间做好秸秆禁烧理念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禁烧秸秆的价值取向。

  二是给予农民适当的经济补偿。

  秸秆禁烧后秸秆怎么处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处理秸秆?在工业没有大量消化秸秆的情况下,我认为应做到各部门合力将秸秆控制在无法在田地里燃烧的技术标准上。目前机械化基本上已经普及,控制秸秆留岔高度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使用秸秆粉碎还田,留茬高度不超过10cm,采取深耕方式,最大限度的争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所需的时间,但这个期间内应做好对农民的经济补偿问题。留茬低、深耕都需要增加成本,这一笔经济账算不好,秸秆禁烧工作就会沦为喊破嗓子的国际笑话!

  三是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开发的技术发展。

  秸秆综合利用开发是秸秆处理的最终途径。经济效益是改造农民焚烧秸秆行为的唯一途径。但这是需要有关部门协调、努力的结果。没有工业对秸秆的消化,秸秆禁烧活动最终只能沦为喊破嗓子的国际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