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秸秆禁烧倒逼广开“综合利用”路《新华社》

10.06.2014  14:33

        新华网合肥6月9日电(记者姜刚)正值麦收关键时期,秸秆去处引发关注。记者日前走访安徽皖北小麦主产区了解到,与往年“火烧连营”不同的是,禁烧倒逼皖北麦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出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收集、产业化增值的多条路子。

        采访中,基层干部群众纷纷表示,抓秸秆禁烧是好事,如果还继续烧下去,带来的危害太大了。“往年一到麦收时节,焚烧秸秆给大家带来的是乌烟瘴气的环境。”安徽太和县农委主任张晓飞告诉记者,不仅空气污染严重,而且火灾、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安徽省今年出台《2014年全省秸秆禁烧工作方案》,要求环保、公安、农业等部门联动,以禁烧倒逼秸秆的综合利用。

        粉碎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这里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60%,麦茬高度保持在10厘米以下,这样不仅保持了土壤营养成分,也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安徽砀山县官庄坝镇党委书记尉成辉表示,各级财政都大力支持秸秆粉碎还田,如直接粉碎还田一亩补贴20元;每建一个沼气池补贴100元;种植食用菌一亩补30元。

        秸秆打捆这种商品化收集方式,也让秸秆变废为宝。武升红是安徽萧县王寨镇王寨村的一名打捆专业户。他购买的打捆机价格约20万元,财政补贴了6万多元。以现在一天打捆的秸秆量计算,每天收入大概为5000元,预计成本一年就能挣回来。

        武升红说,他免费帮农户将秸秆打捆收走,集中卖到当地的储草厂,草厂集中收购打捆的秸秆,并进行二次打包,然后销售到造纸厂、发电厂,也能当做饲料卖给养殖户。

        作为燃料实现产业化增值,是秸秆利用的又一途径。在萧县一家新能源公司里,成堆的秸秆堆放在仓库,等待变成能燃烧和做饲料用的压缩小炭块。据这家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特意购买了2台打捆机去田间地头,收集麦秸秆作为压炭块的原料,也有一些打捆户将秸秆集中打包送过来。在今年夏收中,公司已收集了30多万斤秸秆。

        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纵风云表示,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众望所归的,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给许多农户收集秸秆带来额外的劳动量;储草厂的位置偏远,使打捆户成本增加让不少人放弃收购等,有待在实践中逐步破解。

信息来源:《新华网》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