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包禁烧更要包夏种《农民日报》

09.06.2014  09:44

      (记者 杨丹丹)“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小麦超千斤!”这两天,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农民顾凤梅在自家田地忙着收小麦。农机手丁建设开着收割机正在她家地里“轰隆隆”地作业,顾凤梅则在一旁拿着镰刀在地头上把留茬较高处削矮。

   禁烧之后的夏种是一场新考验     “留茬不能高于15公分,否则影响夏种玉米。”顾凤梅向记者解释说,以往都是割过小麦烧一把火,再种玉米或大豆。今年村干部、乡干部都反复到老百姓家中宣传禁烧。县区干部还要驻守村里“严看死守”,她也不敢在干部眼皮子底下放火。“秸秆粉碎还田对土壤增肥有好处,用新型播种机不用翻土就能直接种玉米。”顾凤梅说,几天前村里特地组织老百姓观摩新型玉米播种机示范操作。     记者随后询问农机手丁建设的作业收费情况。丁建设说,政府要求所有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粉碎机,机器安装使用后加大了油耗、影响了效率。收割价格肯定得比去年高,但高多少也不好定。“收高了农民不干,收低了我利益受损。所以等到大面积收割后看看其他人定的价格,我再收。”丁建设坦言。     “我们镇总共有10万亩小麦田,我不担心烧,就担心种不下去。”夹沟镇党委书记黄继志说,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老百姓都知道烧秸秆的害处,但是留茬地怎么把玉米种下去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新型灭茬免耕播种机在以往也曾经试用过,但毕竟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今夏能否全面铺开使用,满足农民夏收需求,还要打一个问号,自己心里没底。“既然政府严令不能烧,就一定得帮农民在禁烧的现行条件下完成夏种。这也是我们市里明确过的,要包灭茬、包夏种。”黄继志说,这些天脑海里天天就在琢磨夏种的事儿。      农业生产的转型是一个新节点     “禁烧的全面推行,对农技农艺结合、农机具升级换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宿州市农机局局长陶建理介绍说,从农艺角度来看,首先要确保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15公分以内。今夏,该市大力推广秸秆粉碎机1万台,对小麦收获机加装秸秆还田装置,除国家财政补贴外,市级财政每台补助200元。留着茬的地又该如何种呢?同样需要配套推广应用新型灭茬免耕播种机300台,市级财政每台补2000元。此外还对禁烧的其他农具进行奖补,比如对新增350台打捆机,市级财政每台补助4000元。         对实行秸秆还田、离田等作业的,实行作业补贴,市级财政将在省政府补贴基础上每亩增加2元补助。通过各个环节的奖补推进,完成整个农业生产环节的全过程。     “安徽省政府在夏收前还专门召开了一个农机机艺融合的座谈会。农业生产的转型必须要依靠这两者的结合。”该省农委副主任王华介绍说,秸秆禁烧也同样考验农机农艺融合的水平。秸秆机械还田、机械青贮、机械固化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渠道;大型拖拉机、玉米联收机、还田机、深耕犁、旋耕机、免耕播种机等等渐渐成为主推的新型农业机械。可以说,农机装备水平和先进农艺的融合,为秸秆还田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装备和技术支撑,有力地推进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通过农业生产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收与种最终都将由农机手完成。”王华预测说,这种变化很快就会大面积袭来。      禁烧的堵疏思维是一种新境界     在近年来的禁烧工作中,曾经出现“年年禁烧年年烧”的现象。在反思中,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找到了症结和源头:“”与“”必须结合起来。比如合肥市就从源头上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比重;产粮大市宿州则从解决禁烧后的“”来引导农民不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归结到点上的原因不外乎是从实际出发、从农民利益出发。     值得关注的是,在宿州市政府今年出台的禁烧文件中,记者看到对包保干部作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任务,还特别强调了“要按照‘八项规定’要求,吃住费用自理,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禁烧工作也将是践行群众路线深与浅的明证。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2014-06-03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