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烧常态化,秸秆该去哪儿?

23.06.2014  06:43

   严禁之下,农民为什么还要烧?

  6月18日,记者驱车穿行宿州,所到之处,田地里铺满粉碎的麦秸秆,青绿的玉米和大豆幼苗已探出头,一派生机。 “今年秸秆粉碎还田率预计达到66%。 ”砀山县农机局负责人介绍说。

  同样的情景,在小麦主产区随处可见。 “今年我省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鼓励进行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等。 ”省农委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陈静宏说,午季油菜秸秆利用率为72.9%,小麦秸秆利用率可望达到70%,比去年显著提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数千年的农业生产中,秸秆作为燃料和饲料,一直被农民视为宝物。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机械化进程加快,秸秆处理难题凸显出来。

  近年一到收获季节,各地不断加大禁烧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今年,我省出台秸秆禁烧补贴政策,5月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秸秆禁烧工作方案。 “与往年单纯依靠‘堵’不同,今年最大亮点是省级财政‘拿大头’,市县财政配套,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每亩10元、20元不等的以奖代补。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思路得到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普遍认可。“财政补贴可以抵消增加的作业成本,打消农民和农机手的疑虑。”在怀远县新城区北郊杨翟郢村,正在地头巡逻的村干部杨连凯表示,这种办法推动了秸秆粉碎机和打捆机的大范围使用。

  数据显示,午季全省补贴秸秆粉碎还田机2335台、捡拾压捆机317台,打捆132万亩。

  利用越多,烧的就越少。在蚌埠,截至6月17日,卫星遥感监测火点数为47个,较去年同期下降55.7%。 “去年同期蚌埠污染天数为8天,今年仅有2天轻度污染。 ”蚌埠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从5月初油菜和小麦先后开镰,一直到5月底,全省几乎没有发生秸秆焚烧,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 ”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各地划定禁烧重点区域,建立五级联动秸秆禁烧网络。“全市组织了上万名干部群众,全天候驻守、巡查。”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告诉记者。同样,在固镇县,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村支书,实行包保责任制。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民基本都了解禁烧政策。 “村里说了不给烧,要么粉碎,要么打捆。 ”在颍上县八里河镇仁里村,农民孙多干告诉记者。

  然而,高压之下,各地仍不时有火点燃起。

  6月12日晚间,记者在阜阳看到,秸秆焚烧带来的浓雾笼罩市区,令人窒息。 13日临近中午,在怀远县境内,沿合徐高速道路两旁出现大片火点,浓烟滚滚。 14日下午4点多,宿州埇桥区大营镇境内,高速公路解放沟中桥一侧火光四起,秸秆烧得正猛……

  在宿州埇桥区解集乡,记者见到种粮大户李伟,他打开话匣子:“主要是因为综合利用才起步,仍有不少秸秆没出路,堆放田头不但是安全隐患,更影响夏种进度。 ”

  固镇县环保局副局长许振海告诉记者,由于当地秸秆禁烧较为严格,导致夏种进度远远慢于周边。 “农民一开始不敢烧,随着夏种展开,没有处理的秸秆影响进度,恰逢降雨,农民集中焚烧现象迅速增加。 ”

  “农机作业水平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抢收抢种季节,农机手怎么省油怎么干。 ”李伟分析,农机手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留茬过高,只好烧掉。

  宿州埇桥区夹沟镇农机手张忠斌算了笔账:一亩地秸秆大概300公斤,运到厂里每公斤0.2元,只能卖60元,去掉收集、储存、运输等成本后基本没利润。 “关键是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陈静宏认为,从单一的“堵”到堵疏结合,工作思路在转变,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转化利用技术、回收体系建设、扶持政策优化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记者点评·

  “禁不住”现象表明,因夏种赶进度、机械作业难度大、成本高等原因,秸秆出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从技术、机制、政策等层面,综合施策,堵疏结合,解决秸秆处理难题。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