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沃土上构建精神家园——老庄故里的道德育人实践

29.07.2014  07:14

  【阅读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近日,记者走进曾孕育了道家文化思想的涡淮大地,对老庄故里、省级文化名城涡阳和蒙城运用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塑造时代精神的实践进行调查。

  先哲智慧涵养时代精神

  ——让“道法自然”的理念成为自觉

  地处涡河流域的涡阳和蒙城是块厚重的文化热土,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最突出的莫过于老庄道家文化。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走进涡阳,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城头的“老子骑青牛出关”铜雕。青牛背上的圣贤老子仰望远方,深邃的目光中透出参透天地的智慧,他与蒙人庄子并称老庄,他们开创的道家文化与孔孟儒家文化共同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老庄故里,记者看到,人们对故乡两位先哲的景仰有多种表达,天静宫、庄子祠等老庄遗迹纪念地已成大众共祭的精神圣地,老庄文化符号更遍布城乡,成为涡阳、蒙城的地域标识。涡阳城关街道副主任许德兰告诉记者:一次在道源社区开展经典诵读,居民们听主持人介绍“道源”取自“道之源、德之初”,都深感自豪。

  地域标识是故乡人对老庄文化的情感表达,更深层的表达则是人们自觉地从老庄道家思想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养分来涵养时代价值。

  涡阳县2009年专门成立了老子文化建设委员会,同时组建民间“老子文化研究院”,创办“老子天地”网站和研老期刊。建立了老子文化高端论坛机制,每年举办一次研讨会,并先后邀请王蒙、鲍鹏山等国内学界名家莅临讲学,阐释老子治国理政思想及儒道文化的渊源和互补关系。蒙城县也成立庄子研究所专门开展对庄子文化的系统研究与应用,1989年以来,该县举办了三届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交流,也给蒙城注入了优雅的学术氛围。

  去年11月起,涡阳县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了国学系列“老子公开课”,聘请国内9所名校教授和省内学者到当地讲授老子专题。负责这项工作的县委宣传部长雅浩海告诉记者:起初我们还担心这种学术性讲座没什么听众,但没想到的是,讲课消息一传开,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要求听课,到后来竟一票难求!至今这一公开课已上到第九课。

  “老庄学术热”使老庄思想中的正能量不断被释放并润泽着人们心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治大国如烹小鲜”、“以百姓心为心”等主张在学术界积极的阐释下,贯穿其中的科学精神、环境理念、民本思想、和谐理念让人们看到了道家思想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今,“道法自然”理念正化为助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涡阳县全国劳模、小麦育种专家刘伟民向记者阐释说:道法自然就是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之态、自然之理,按规律办事。科学研究需要这种态度,谋划各项事业发展也要树立这样的理念。采访中,蒙城县委宣传部长胡海鹏也道出了许多干部的切身体会:文化的熏陶提升的是精神境界,境界高了,就不会违背规律瞎折腾,而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变为文化自觉。

  遵规律,重民生,不缺位也不越位,这是老庄故里广大干部对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主动适应。不扒房,不挪窝,不“被上楼”照样建设新农村,这是基层百姓在生产生活中感受的悄然变化。这种政治和社会生态要“持而保之”,必须浸润于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传统文化要彰显的就是这样的时代价值。

  【记者评说】

  地域文化的“名人效应”是文化传承中一根承接地气的纽带,名人故里的“故乡人情结”无形中会强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因此,在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实践中,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用好用活,让人们于一种文化亲切感的氛围中自觉接受熏陶,将更有利于“故乡人”人格境界的提升,王安石所言“民有庄周后世风”会否就是这种地域文化熏陶的写照?

  传统文化培育人格气质

  ——让“明理厚德”的精神内化于心

  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追求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在于认知,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6月20日,记者走进蒙城县双涧小学,一条镶嵌着17块展板的庄子文化长廊引人注目,展示的33个图文并茂的庄子寓言故事给人以美的享受。见几个孩子围着“匠石运斧”展板高声朗读,记者问他们读出了什么寓意,他们的回答是“合作精神”,并说同学们都喜欢这个故事。一位叫袁嘉蕙的同学抢着说:我爸妈说话不算话,我就用“一诺千金”的故事说服他们。孩子的老师张莉莉介绍:学生每天晨读诵经典,课间操是五禽戏,学校用经典名篇名言装饰墙面,让每面墙都会和孩子“说话”,让每个孩子都浸润于经典的氛围。双涧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是老庄故里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缩影,孩子们讲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经典化人育人的魅力。

  老子文化是涡阳县最厚重的文化资源,为此,该县充分挖掘老子文化遗产,将老子尊道贵德、善信慈俭等有当代意义的思想进行通俗化阐释,编成普及性读物进行宣传教育。开展老子思想进学校、进机关、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活动,面向普通百姓开办“老子文化周末大讲堂”。蒙城的传统文化有三大品牌,除了庄子文化,还有楹联文化、尉迟寺文化。该县扎实推进国学经典、楹联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开办“北冡大讲堂”,对全县干部进行国学教育。蒙城是中国楹联之乡,楹联习俗由来已久。该县把楹联文化纳入部门综合考评,建起了楹联一条街,县博物馆专门开辟楹联文化展厅。用楹联书写时代精神、用楹联讴歌真善美,无处不在的楹联给蒙城增添了浓浓的书香。

  涡阳和蒙城还着力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入各级道德讲坛和理论下基层课堂,开展针对性教育。蒙城县通过宣讲庄子“天人合一”、“万物齐一”、“物我两忘”主张,培养干部群众的和谐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和文明县城创建。在对干部的廉政教育中,县纪委将当地作家刘勇著的《清廉庄子》作为干部廉政读本。县委讲师团和党校老师将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融入讲稿,以庄子超越的理想人格来教育干部抵御物欲,矫正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在涡阳和蒙城,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亮点纷呈。 6月18日,“涡阳县小学生‘美丽中国梦’国学经典朗诵大赛”在城关镇中心学校礼堂举行,来自县城10个学校的480多名学生参与比赛。 《道德经》、唐诗宋词、现代诗文名篇在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流淌进他们的心田。城关中心学校校长陶坤介绍,2010年以来,这样规模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年都举办一次。在涡阳四中,校园林荫道旁,一块块镌刻在木质标牌上的《道德经》名句让莘莘学子沐浴在理性的光辉中。学校把国学教育渗透到入学教育、日常教学、主题班会、节庆活动等各环节,国学社、礼仪社等学生社团更是十分活跃。担任女子礼仪社社长的高一学生刘欢说,学礼仪就是用传统文化培育一份由内而外的优雅。

  蒙城县致力于办有灵魂的特色学校,以经典点亮孩子心灯。板桥中学的孝亲文化,范集韩寨小学的楹联文化,许疃中心校的尉迟文化,皆以不同的风格让孩子在参与文化传承中启迪心灵。蒙城县职教中心是一所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学校,该校通过“庄子进校园”“楹联进校园”“五禽戏进校园”等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成才先成人”,为他们的职业观打上了“明理厚德”的底色。

  【记者评说】

  润物无声的文化对人的价值观构建影响深远,因此,在古为今用过程中,取其精华,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结合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关键在结合,不能因对地域文化的过度自恋而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多样化营养的全面吸收。

  身边好人引领道德风尚

  ——让“崇德向善”的追求外化于行

  老庄故里以“道德之乡”自勉,但“道德之乡”美名唯有在广泛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叫响。

  近年来,涡阳与蒙城都依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淳朴的民风,深入开展“善行涡阳”、“德润蒙城,善行漆园”等全民性道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建立覆盖城乡和各个领域的“道德讲堂”网络,传播平民道德故事,推动高尚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涡阳县以“德、敬、帮、诚、孝”为主题,通过传承“善”的因子,弘扬“正德、奉献、互助、诚信、孝老”新风。蒙城县着力打造“好人蒙城”,以好人精神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涡阳县石弓镇耿楼村致富能手耿玉体,在自己还背有债务时,出资100万元为村里修路,让村村通变成户户通。过年过节他还给镇敬老院捐钱捐物。说到做善事的缘起,已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耿玉体向记者道出了心迹:“当初俺最困难时,是乡亲们给俺帮助,俺自己都不知钱能不能还上时,他们愿意借钱给俺,腾出房子给俺住。俺能不感恩吗? ”淳朴的民风造就了好人耿玉体,耿玉体的善行义举又影响带动了更多人。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捐款请戏班给村民唱戏,向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献爱心……当地人自己也感受到,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了。

  蒙城县从2008年起开展了年度“感动蒙城人物”评选活动,并广泛设立乡村、机关、企业、学校等各种类型、各个阶层的好人榜,对评选出的身边好人张榜颁证、登报立档、修志进馆。涡阳县通过部门和社会推荐、媒体和市民寻访,不断完善了好人推报和评选机制,努力把“最美的人”评选出来。对于涌现出的各类道德典型,两地都通过组织道德模范宣讲团、巡回报告会等大力宣传,好人事迹一条街、好人墙、好人长廊等让好人事迹家喻户晓。道德讲堂的“身边好人讲身边事”更让模范人物与普通群众多了情感交流,蒙城县“一个电话挽救三条人命”的小学老师邵亚萍在宣讲时被居民簇拥着嘘寒问暖。涡阳县通过网络激发善能量,引导人们日行一善,还建立奖励一次健康查体、一次文明旅游、一盆道德鲜花等好人关爱机制,让好人有好地位、好名声、好待遇,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蒙城县建立“好人有好报”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级各类好人的奖励和关爱帮扶,农村商业银行10个网点向各类“好人”开办了“道德信贷”。

  好人精神的弘扬形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善行带动效应。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崇德向善、知礼尚义的实践者,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队伍遍布城乡,蒙城县注册志愿者达到2.8万多人,占到城区人中的14%以上。涡阳县志愿者网上注册已达2万余人,开展各类志愿活动400多次。自中国好人评选以来,涡阳县先后涌现出25位中国好人,17位安徽好人。蒙城县先后有29人跻身“中国好人榜”,12人被评为“安徽省道德模范”或“安徽好人”,成为全省四个“好人基地”之一。

  【记者评说】

  在偏僻的乡野,老百姓也许不知道孔孟和老庄,但先贤缔造的文化精神却通过代代相袭的民风融进了他们的血液。在市井里巷,也许有人背不全24字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但时代呼唤的价值取向却通过身边好人树起的道德标杆印在了他们的心底,这就是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多元载体传承中华文明

  ——让“道德之乡”的品牌叫响传开

  与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的皖南徽文化不同的是,老庄文化犹如参天大树之根,深深隐藏在历史的记忆中,留在地面上的痕迹似有若无。为了将历史记忆变为现代印象,近年来,老庄故里更致力于以建设来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传承。

  “老子故里,天下道源”,“庄子故里,逍遥蒙城”,涡阳和蒙城分别打出的城市名片亮出了各自在文化形象塑造上的追求,他们把老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道路、名胜景点、标志性建筑等等无不凸显老庄文化特征及以此为根基的城市文化精神。

  涡阳以打造全国一流的老子文化品牌为目标,编制并认真实施老子文化建设十年纲要,对老子故里天静宫遗址进行了重新修建,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老子博物馆也已免费开放。去年开始又积极推进天静宫遗址公园项目。蒙城县在1995年重建的庄子祠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二、三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对外开放的庄子祠获得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认定。

  涡阳和蒙城着力在老庄文化的多样化宣传上下功夫。涡阳县先后出版了《道德经译注》、《道德经与养生》、《老子的故事》等多种宣传介绍老子生平与思想的书籍。参与拍摄了《从人到神说老子》、《老子故里寻道源》等老子文化影视作品,举办了老子文化节、纪念老子诞辰朝拜大典和老子文化论坛、国际老子文化周等。蒙城县从2012年起,在庄子祠举办了两届民间布衣祭庄活动,吸引海内外众多庄子“粉丝”前来鼓盆而歌。创编了舞台剧《庄周梦蝶》和30集电视连续剧《庄子》,出版了《庄子成语故事》等书籍。涡阳《老子的故事》、蒙城《庄子传说故事》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旅游是最直观的文化传承形式,近年来,涡阳与蒙城相继启动了文化旅游产业。涡阳县于2012年赴京举办老子文化名城项目推介会,制定了5A级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并已与恩龙集团联手建设中国老子文化生态园。同时将老子文化与境内的史前文化、故城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打造黄金旅游线路。蒙城县拟建一个集研究庄子的国际学术基地、感悟庄子文化的问道基地和享受庄子文化的养生旅游基地于一体的庄子文化产业园,目前产业园概念性规划项目招标已开标。该县引进的民营企业凯尊文化公司正投资3.2亿元打造蒙城印象文化产业园,其主体建筑凯尊大剧院已对外开放,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正组织专家创作庄子现代舞剧、庄子动漫、微电影等系列文化产品。

  但总体上看,涡阳和蒙城的文化旅游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形成气候还需借力发展。据了解,目前两地的旅行社还是组团外游,基本没有地接业务。这与同样打出孔孟老庄文化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山东、西安、河南等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记者评说】

  传承与弘扬好老庄文化这一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老庄故里的责任,也是全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任。对老庄思想的学术研究,要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必须有高端专业的学术团队。而文化旅游仅凭一地单打独斗显然力有不逮,必须将老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应将亳州全市厚重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加以整体规划、建设与推介,使源远流长的涡淮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吸引更多人来寻根访古,悟道修身,汲取智慧与力量。(记者黄晓红、邹宝元通讯员李涛、葛新爱)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官方回复“淮北区划调整”:暂未接到相关通知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