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有哪些政策支持?
中安在线讯 9月24日上午,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作为浦江创新论坛“政策”论坛嘉宾,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政策发表演讲。为什么合肥能率先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有哪些政策支持?听一听罗平怎么说。
罗平说,之所以能率先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合肥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比较良好的创新环境密切相关。按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安徽分别确定了到2020年、2025年、2030年三个阶段的目标,其中,到2030年的中长期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这一目标衍生四个分目标,分别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归纳起来,围绕“平台”、“人才”、“科技”、“产业”等四个关键环节部署政策,努力形成支撑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有力的政策体系。
罗平介绍,平台政策方面,就是努力在争取国家重大创新设施、平台、项目布局方面出台地方配套政策。具体来说,一是争取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未来网络实验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争取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
在人才政策方面,着力构建“顶天立地—量身定制——铺天盖地”的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体系。“顶天立地”指的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具体有《关于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该政策重点从财税金融、科研资助、保障服务、政策激励等方面出台10条举措,对高层次人才在皖创新创业加以扶持。比如,首次提出设立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营团队和领军人才给予股权和分红权激励。“量身定制”指得是专门针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人才政策,具体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该政策简称“科学中心人才10条”,围绕重点领域急需一大批高精尖人才,着眼“来得了”、“待得住”和“用得好”的原则,坚持特事特办、先行先试,在薪酬待遇、出入境便利、编制职称、以及住房、医疗、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铺天盖地”指的是各种类型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外围基础人才,具体有《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政策每年计划投入资金10亿元,从技工的培训培养、引进交流、多元评价、竞赛选拔等环节入手,推动安徽建设技工大省、打造蓝领高地。
在科技政策方面,出台实施《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政策是在以前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创新政策基础之上,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一步地完善和拓展。具体内容上,《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五个方面出发,提出10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注重突出业绩导向,通过明确政策奖补绩效指标体系,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体现了激励创造创新、支持人才的鲜明导向,也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业政策方面,《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围绕聚焦重大项目、构建产业生态、优化支持方式和坚持竞争择优等四个方面,通过10条政策措施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达到“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通过产业升级、企业培育、要素保障和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10条政策,突出支持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等五大制造。《关于加快建设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从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深化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建设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的18条具体政策措施。为推动量子信息产业发展,专设了100亿元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这相对于安徽的发展阶段和财政水平来说是比较大手笔的,目的就是更好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记者 顾继月 许梦宇)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顾继月 许梦宇 编辑: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