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先手棋”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14.10.2017  15:15

今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复函同意安徽省建设 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在中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科学中心获批以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精心指导下,牢牢把握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体制突破的基本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学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高位推进,加强组织领导。 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推进科学中心工作的先决条件。科学中心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今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作出批示。省委书记李锦斌多次听取科学中心建设汇报并作出批示,李国英省长亲自担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科学中心建设相关工作。成立省院合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力量,共同建设科学中心。我省还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个国家部委共同成立科学中心理事会,作为科学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

系统谋划,明晰建设路径。 科学的建设路径是实现科学中心建设的基本遵循。9月7日,省委、省政府、中科院联合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了科学中心建设的“2+8+N+3”的时间表、路线图。“2”就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能源国家实验室。“8”就是指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方案的印发实施使得科学中心建设任务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全超导托托卡马克

尖端引领,狠抓项目建设。 具有牵动性的尖端项目是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我们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项目,确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及时解决项目重难点问题,各项目均有序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核聚变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答辩、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一系列成果都标志着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攀升。项目扎实推进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持,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支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意见、支持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从资金、土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方面为科学中心建设提供了全要素保障。

广域量子通信

招才引智,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科学中心的核心竞争力。省委省政府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了加大引才奖补力度、强化知识价值激励、优化 生活 配套服务等10条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合肥市也出台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安徽?合肥国际人才城”,将打造成为集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交流于一体,融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成为高层次国际人才集聚和开放共享的高端窗口。为吸引高层次顶尖人才来皖兴业,今年6月,省委书记李锦斌率安徽省经济友好代表团赴美国、德国等国家访问,与大型跨国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华人华侨高层次人才等广泛接触,推动在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