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安徽力量

11.10.2017  14:37

  题图:2017年7月3日,坐落在合肥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图为工作人员对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进行维护,为下一次实验研究做准备。本报记者徐旻昊摄

  每个历史关键节点,总会有一个声音,洞悉世事变化、引领时代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创新型省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墨子号”“京沪干线”“人造太阳”“最薄玻璃”……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关于创新的“热词”,在江淮大地上跃动。在建设美好安徽的征程中,我省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已成为我省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

   前沿突破,令人刮目

  ——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

  9月29日15时29分,一个量子加密视频电话从北京主会场打到合肥分会场,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电话的那一端,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电话的这一端。

  当天,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在北京正式开通。“京沪干线”由安徽省、山东省共同配套投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建设,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

  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在信息领域部署的首个重大工程,也是全球首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项目。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坚实的一步。

  “墨子号”飞向太空入选2017年新年贺词,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科大造”,“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创造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量子科技、热核聚变、铁基超导、智能语音、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有6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45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奖。

  其中,“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铁基超导项目打破一等奖连续9年空缺现状,量子科技项目是我省作为唯一完成单位首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省时隔6年后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业崛起,强筋健骨

  ——产业创新从“盆景”到“风景

  6月1日,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德国柏林签订《合资合同》,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标志着我省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扬帆启航。明年,江淮大众将推出首辆电动汽车。到2020年,我省将实现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6月26日,全球第一条10.5代TFT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TFT生产线、全球最大的高科技电子厂房项目——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全面启动工艺设备搬入。项目主要生产65英寸以上8K超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预计2018年第一季度量产。届时,京东方将在液晶显示领域跃居全球第一。

  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江淮大地上,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盆景”变身“风景”,为经济强筋健体、造血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全链条式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2016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3.2%,提高1.4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增幅连续4年增长,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59.7%增长到65%;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23.3%。

   政策推动,活力迸发

  ——制度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9月7日,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2+8+N+3”创新体系,科学中心建设从“设计图”转为“施工图”。

  “2”,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实验室。 “8”,争取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 “N”,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3”,建设中科大、合工大、安大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科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合工大、安大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理念逐渐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省制度创新也正从“被动”迈向“主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获批,我省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合芜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战略平台叠加效应的释放,为安徽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更是我省创新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从创新发展“1+6”政策,到“1+6+2”政策,再到科技创新“新十条”;从技术和产业,到平台和企业,再到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出台,荡漾起创新的不息涟漪。 5年来,我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开展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2016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475.1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68.6%;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8219.6亿元,增加值4094.9亿元,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77.7%、56%。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529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7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3.99倍、3.94倍。(记者 桂运安)

原标题:科技创新 安徽力量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桂运安    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