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八年嬗变:去年GDP总量占全省4成

06.06.2014  18:48

  在区域竞争中,合肥、六安、淮南、滁州、桐城将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合肥经济圈城市抱团发展,兄弟共同发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从2006年合肥经济圈的概念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过八年的发展和建设,合肥经济圈不断扩容,成员不断增加,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圈内兄弟城市在规划体系、交通对接、产业联动、科教合作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建设取得成效,共同打造安徽经济增长第一极。

   2006年

  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特点,构建跨越发展新平台,打造区域竞争新高地,安徽省委、省政府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2007年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

   2008年

  5月,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

   2009年

  8月,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在经济圈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突出合肥这个中心,打造合肥经济圈品牌。8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3号),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纳入经济圈范畴,并对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1年

  8月,因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定远县加入,合肥经济圈的范围发生了变化,涉及合肥市、六安市、淮南市、桐城市和定远县。

   2013年

  年底,合肥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