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绿水青山带笑颜

22.09.2014  13:30

  碧波荡漾,层峦叠翠,田野金黄。仲秋时节的黄山大地,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黄山市是一个典型的皖南山区市。全市森林覆盖率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地表水优质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佳的生态资源是黄山科学发展的最持久、最终端、最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认识,黄山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作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抉择。

  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多年来黄山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践行“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环保先行之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坚持发展绿色经济,用绿色守护黄山,打出了以绿色为底色的“大美黄山”生态名片。

  新安江,黄山人民的母亲河;太平湖,黄山的情侣。一江一湖构成黄山市水的主体。

  2011年,随着《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中国首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作为探索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应运而生。为确保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计划用5年时间,实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500个以上、投资总规模突破400亿元。到今年6月,全市已累计实施新安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360个,完成投资409亿元,实现村级垃圾保洁、重点河面打捞、干流网箱退养、主要干支流综合治理、河道采砂整治、重要支流水草治理“六个全覆盖”。

  借助这个平台,全市各地不断强化工程措施,推进生态试点。从2011年起,歙县街口镇街口村村民惊奇地发现,村里多了一个新行当——保洁,村民的生活中多了一个陌生的项目——垃圾分类,有机垃圾收集堆肥,其它垃圾则由保洁员收集处理。这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在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的67个乡镇,已全面建立“组收集、村集中、乡镇处置”的垃圾处置体系,2220幢新改造的徽派建筑点缀在新安江两岸。

  将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黄山市创新探索出了“河长制”管理机制,根据河流的行政区域分段划分、分片包干,由市、县区、乡镇行政一把手担任河长,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250平方公里,完成了267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全面实施新安江干支流网箱养鱼退养,累计退养网箱5388只,其中,新安江主航道退养网箱4213只。

  为呵护一江清水,黄山市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加快治理、永续利用、富裕百姓”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法治防治。“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工业项目450多个,在全省率先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近三年,全市共否定外来投资项目近200个,投资总规模达180多亿元。同时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雨污分流、沼气池和生态发酵床等措施,整治了53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和27个规模化生态茶园等农业基地,全面推广使用生物替代农药、太阳能捕虫灯和有机肥。环保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皖浙省界的街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随着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横江综合整治工程等一个个实实在在大项目的精心组织和科学实施,为这条素以“山水画廊”著称的江景再添盛世新景。蜿蜒的江水似一条碧绿的绸缎,舞动着黄山大地的山村水廊、文风徽韵,新安江“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优美意境日渐重现。

  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去年底,太平湖作为我省唯一代表,被国家列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15个重点支持湖泊之一。

  近年来,黄山区开展了一系列太平湖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启动太平湖网箱整治;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太平湖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启动了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网箱退湖和鱼类资源保护等“十大工程”建设,2012年、2013年共实施了15个太平湖环保项目。今年,重点实施黄山区饮用水源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主管网和支管网建设工程等28个太平湖国家重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项目。其中投入资金近1.5亿元实施网箱退湖及鱼类资源保护工程,累计清退网箱2.3万余只,清理湖面4万亩。同时,对流域内所有建设项目全面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评一票否决”制度。自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实施以来,已关闭、搬迁、退出污染企业40多家,累计否决投资额近7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目前全流域没有污染企业。环湖所有乡镇还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组建保洁队伍,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并实施湖面垃圾、油污统一打捞收集。多年的监测指标显示,太平湖水质除总氮总体为iii类标准外,其余均达地表水i、ii类标准。

  治山,与治水同行。虽然黄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7.4%,但绿化质量不高等问题还存在,特别是交通干道、旅游干线、景区景点和重要节点等关键部位还存在着绿化标准低、景观效果差、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不足与黄山市整体绿色环境不协调,与林业大市地位不相称,与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定位不匹配。

  贯彻“生态强省”战略的重大部署,推进黄山“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201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战略决策,决定从2011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在全市三区四县9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145万亩范围内,围绕52个景区景点、百佳摄影点、百村千幢和新农村建设、交通旅游干线两侧山场及其他、城镇绿化等五大重点,投资20.5亿元,对全市1162个点进行绿化提升。2012年,黄山市再次作出掀起绿色提升高潮决策部署,把建设内容向扩大苗木基地、新安江延伸段绿化和打造优质生态村等方面拓展,并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有机结合,全面加快推进步伐。

  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保绿”、“还绿”、“增绿”、“强绿”、“存绿”、“驻绿”,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无论是市民还是村民,都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齐心协力投身到绿色质量提升行动中。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完成投资38.84亿元,造林38.98万亩,建设绿色提升点1437个、17.6万亩,新建苗木基地3.5万亩,全市苗木基地由2010年的4.6万亩发展到目前的7.98万亩、1126块,面积增长了73%。

  青山绿水是生态优势,更是宝贵财富。

  “现在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都是来看山看水的。”休宁县鹤城乡左右龙村村民张金龙说,他将家里三层楼房装修成10个标间,每到节假日,房间都住得满满当当。如今,该村有近10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靠着生态美吃上旅游业“这碗饭”。而在太平湖畔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省五星级农家乐示范村太平渔村,82户居民洗脚上岸“改渔为农”后,大多从事农家乐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去年渔村接待游客5.6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

  绿水青山成就实实在在的富民生产力。以乡村旅游为“主引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黄山市依托古民居、古村落和田园风光打造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农家乐三级梯队,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成为黄山旅游的重要支撑。乡村旅游呈现出强大的“富民效应”。目前全市有近200个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1-8月份,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95.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7%,乡村旅游总收入147.9亿元、增长19.6%,全市农家乐和民宿客栈等旅游经营户净增150户。

  把守护青山绿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黄山市着力扬长补短,弥补工业发展短腿,坚持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要求发展新型工业,严把“规划布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投资强度、亩均效益”五关。并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今,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已完成投资近20亿元,有38家企业建成投产,通过集中治污、集中脱盐、集中供热后,基本实现了“废物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经济循环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黄山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水青山是富民之基、幸福之源、永续之根,将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黄山新闻网)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