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26.04.2016  05:3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特别是冰川洗礼和自然风化,使黄山形成了集名山之大成的奇、伟、幻、险等壮美景观,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享誉中外,世人称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作为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风景名胜区,黄山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影响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规划管理制度化生态建设常态化

  黄山风景区严格遵守国务院批准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严把建设工程选址、方案设计、环境评估、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审批关。凡工程选址不利于保护人文古迹和自然资源的、方案设计与风景名胜景观不协调的项目均不予立项。对已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从2003年起,黄山风景区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取10%作为遗产地保护专项经费,仅“十二五”期间保护经费年均增长30%,高于景区收入增幅的一倍。

  根据《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山投资近3亿元对南大门和北大门进行综合整治,外迁了景区内所有单位办公场所,在全国首创景点封闭轮休保护制度,率先公布景区最大承载量,建立游客“预测、预约、预警”调控机制,组建景区森林健康首席专家队伍,实施了“梦笔生花”景观恢复工程和光明顶花岗岩山地景观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黄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提高到现在的98.29%,林木绿化率达到98.53%,空气负氧离子均值每立方厘米常年维持在2万个左右,景区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始终达到或优于国家一级或一类标准。在住建部开展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评比中名列前茅。

   森林防火系统化古树保护科学化

  黄山把防火安全作为景区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率先在全国同类景区中实行定点吸烟、野外用火审批、全面禁燃禁放等制度,建立“全山、全年、全员”森林防火机制,组建近300人组成的专职防火队伍,建成景区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森林防火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防控平台以及高山防火水网,到去年底实现连续36年无森林火灾。同时,组建由古树、森保、森林病虫害、林学、木材力学等多学科知名专家组成的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组,定期对列入技术档案的136株古树名木进行体检会诊,构建完善古树名木“日常监测、专家咨询、安全守护、应急应对”综合保护体系和分级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一树一策、一树一册”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对迎客松、黑虎松实行24小时“专人守护”。

  面对日益逼近的松材线虫病威胁,黄山风景区先后投资近2亿元,建成宽4公里、长100公里环黄山生物隔离带以及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完成了“黄山松松材线虫病预防与应急控制技术研究”、“黄山风景区栎旋木柄天牛防治研究”等课题研究,与毗邻区县建立联防、联动、联控机制,将所有涉木制品列入检疫管控范围。目前,素有松树“艾滋病”之称的松材线虫病被拒之黄山之外。

   环境保护网格化低碳节能大众化

  黄山风景区持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倡导“绿色”服务、低碳出行,鼓励游客“山上游、山下住”。落实主要领导负责制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加大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环境监察和环保专项行动;建成游客换乘中心,配备环保型车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景区旅游公路、停车场、游人集散地实施生态硬化处理;组建200余人的环卫队伍,实行全山垃圾袋装化,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景区公厕数量充足,全部达标。

  围绕“节能”和“减排”两大主题,黄山风景区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从烧煤、烧油、烧气升级到以用电为主,景区内所有宾馆饭店和职工食堂全部安装餐饮油烟净化设备。全面推行“净菜上山、洗涤下山”和污水统管统治,景区内酒店率先取消“六小件”,全面创建“绿色旅游饭店”行动,先后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目前,黄山风景区率先在国内同类景区中对六项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其中PM2.5日浓度最小值为每立方米3微克左右。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