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14.02.2017  13:02

   编者按

  从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述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今年,中央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更是备受各界关注,广大农民、农业工作者、基层干部无不提神振气、干劲十足。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发力,取得成效。特别是每年开春,借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东风,江淮大地正掀起火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

   突出发展精致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促进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中央一号文件】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山多地少、经济作物为主,分散经营、规模效益较低,是黄山市的基本农情。

  “打破山区传统农业的藩篱,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用工业化、‘旅游+’理念抓农业,突出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2月5日下午,黄山市召开农业农村工作务虚会,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主题集思广益。

  “小、散、弱”一直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发展精致农业能否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黄山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李春明认为,农业精致化过程,是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该市将按照“特色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数字化营销”的思路,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围绕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定向施策,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前不久,黄山市出台《关于发展精致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山市农委主任王武介绍,从今年起,该市将用4年时间,发展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0个,扶持壮大一批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超10亿元产业集群,建成“产品绿色精美、功能业态丰富、文化创意时尚、科技创新驱动、基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灵活”的精致农业示范区10个以及休闲农庄100个,把精致农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和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的需求转变。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做强特色优质农产品

  ——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大宗农产品突出“优质安全”,其他农产品注重“特色优势

  【中央一号文件】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作为华东地区有机绿色农产品重要供应地,黄山市两年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农药“零差价”集中配送。 2月8日,记者在安徽辉隆集团新安农资公司徽州配送中心看到,几位装卸工一直忙碌着,装着各类农药的车辆不时驶出。中心负责人姚金来介绍,该公司是黄山市农药集中配送的中标主体,从1月31日开始配送,今天上午配送到各个网点的农药就有40多吨。

  “实行农药统一配送,不仅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王武介绍,黄山市农业以林、茶、花、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基本涉及到“舌尖上的安全”。多年来,该市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坚持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创意化包装,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农产品品质由安全营养向健康养生递进。

  黄山市有茶园面积74万亩,是全省茶叶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茶产地,茶叶一直是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和70多万茶农的重要收入来源。黄山市农委副主任陈长春介绍,以建设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为抓手,结合发展精致农业,顺应市场变化需求分类施策,努力增加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

  陈长春举例说,对大宗农产品茶叶突出“优质安全”,推广种植生态化、加工清洁化。目前,全市茶园“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98%,建成现代化、清洁化生产加工线90多条,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6种名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黄山贡菊、“三潭”枇杷、皖南花猪、泉水鱼等其他农产品注重“特色优势”,探索小产区模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紧跟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徽派田园综合体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推动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这几天,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一有空就向社员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我们通过整村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合作模式,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受益农户6000多户。 ”徐海波说,皖南的乡村一年四季美如画,今年打算发展休闲农业,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探索特色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原生态休闲旅游相互融合的新路子,让更多农民逐梦田园,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黄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也是全国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基础好、条件优。黄山市旅委负责人认为,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农业农村资源通过创意创新,将成为农业观光、农趣体验、休闲度假等体验性服务性的休闲农业产品,并衍生出与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业供给改善、旅游产业升级的新动能,促进农业功能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理应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黄山市政府负责同志表示,将结合当地实际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会展农业、农业众筹、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真正让山区农村更美更文明、群众更富更有奔头。

原标题:升级农业结构 山区不再“靠山吃山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吴江海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