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安庆的“文化嬗变”

09.04.2015  06:10

  安庆,南临长江,西依皖河,有着“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这里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起源地,明清以来,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启一代文风,统领文坛数百年。这里是黄梅戏的故乡,诞生了严凤英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天仙配》《女驸马》等脍炙人口的曲目,飘香海内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是个有“戏”的城市!近年来,以黄梅戏为切入点,将“文化安庆”建设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条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

   崇文尚德铸就城市之魂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千百年来,安庆人文荟萃,崇文尚德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如今,这一优良的传统仍在沿袭,并以“好人”“道德模范”等不同的形式发扬光大。

  4月的安庆,春风拂面,草长莺飞。 4月2日上午,33名“宿松好人”在有关部门组织下,集中到宿松县中医院免费体检。医护人员热情为他们检查,并详细讲解健康知识,嘱咐他们注意身体。 “感觉特别温暖,以后会更加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基层发动更多群众做好事、做好人。”“宿松好人”、邮递员陶云龙高兴地说。

  广范围“评”好人、全方位“赞”好人,多途径“帮”好人……安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颖迪介绍,安庆正全力打造“好人安庆”品牌,广泛开展“安庆好人”“安庆行业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让“崇文尚德、务实创新”的安庆精神转化为600多万市民的自觉行动,着力培育“有魂”的城市风尚。目前,全市已评出各类“行业好人”201人。

  走进安庆市双莲寺社区,最美家庭卢金玉一家的感人事迹,图文并茂地显现在宣传栏里。 “卢奶奶就是我们小区人,在这里看到尤其亲切。 ”一位居民如是说。通过身边事影响、激励身边人,推动好人数量向社会能量转变,这是安庆培育“有魂”风尚的生动实践。好人是否有好报?安庆市更是给出响亮的答案——出台道德模范和好人帮扶办法,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身体残疾丧失基本劳动能力、身患重大疾病或遭遇意外事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好人予以帮扶。对本人或其子女就读高中、大学交不起学费的,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对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的好人,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安排廉租房;对好人在创业中遇到资金困难的,开辟“好人信用贷款”予以信贷支持。

  好人,人人知、人人学、人人帮、人人做……去年,安庆共有5人荣登年度“中国好人榜”、14人当选“安徽好人”,均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唱响黄梅擦亮文化名片

  安庆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说起戏剧,元代杂剧奠基人关汉卿,可能无人不知。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的这句名言,安庆人品味起来,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4月4日至5日,由安庆再芬黄梅戏剧院重点打造、讲述关汉卿寻求公平正义一生的原创黄梅戏剧目《寂寞汉卿》,在安徽大剧院精彩上演。这部精品剧作,不仅赢得业界专家的高度赞誉,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作为今年“徽风皖韵中国行”巡演的重要内容,4月10日至11日,《寂寞汉卿》将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两天。

  黄梅戏是安庆最闪亮的文化名片。每当夜幕初临,滨江广场、莲湖公园乃至大街小巷,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和熙熙攘攘的听戏群众,构成了安庆活的“文化地标”。北京、上海、深圳……近年来,安庆黄梅戏走遍大江南北,唱红全国各地。精品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半个月亮》《徽州往事》分别荣获第12届、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14届文华剧目奖,并全部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半个月亮》主演王琴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寂寞汉卿》等6部作品被列入省“四个十”文化品牌。出票率99%、上座率95%、退场率小于2%……去年8月下旬,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领衔主演的大型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在国家大剧院连演6场,创下了地方剧种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场次最多等多项纪录。

  如何让“有名”的文化更繁荣?“把精品创作与文化惠民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传承戏剧文化。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爱军表示。为擦亮黄梅戏这一名片,安庆突破先把经济做大、再补文化课的思维定势,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让黄梅戏“唱起来、沉下去、走天下”,实现了路径与效果的创新。目前,安庆已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该艺术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以戏剧剧种命名的“国字号”节庆之一;“黄梅戏展演周”“广场文艺天天演”“社区文化连连看”等精品文化活动,直接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

   改革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近日,安庆中华老字号商业街正式选址长江外滩处的枞阳门地区。结合安徽造币局办公楼、安徽国民党党部、安徽邮务管理局等清末及近代建筑,这里将建设成为具有近代风情的文化街区。街区在采用新材料的同时,将保留青砖、拱券、坡屋顶的传统风貌,最大限度重现安庆传统文化元素。

  改革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文化传承“有说头”、文化保护“有看头”、文化产业“有赚头”。近年来,安庆把“无形”的文化资源落实在“有形”的产业项目上,逐步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安庆帝雅古典艺术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等26个项目已进入省“861”项目库;9家企业跻身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数量保持全省前列,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文化产业招商组,打造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的政策环境,仅去年就有28个项目入选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不论是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还是招商引资的文化项目,安庆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在资金、人才培养上大力支持。 ”安庆市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杨晶琦介绍,通过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全市2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改制,安庆还在全省率先对政府采购的文化项目取消国有、民营院团区分。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公司改制后,连年推出新戏、新人,除在安庆演出外,多年在合肥推出“演出季”,并常年活跃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舞台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草根”艺术团体的繁荣,是安庆文化产业壮大的另一生动注脚。据统计,安庆登记在册的民间剧团已超过200家。望江县长江民营黄梅戏剧团在政府的扶持下,平均每年演出500多场,还多次参加黄梅戏艺术节,并被评为全国民营先进剧团。“剧团的演出合同都排到明年春节了。”负责人王良结说。目前,安庆市文化产业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前列。(记者 胡劲松、桂运安)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