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后 部分考生因为分数不理想心情失落

02.07.2014  06:59

   高考失利压倒脆弱考生

  高考失利,成为一些孩子人生路上难以承受之重。

  6月24日,高考成绩公布,就在当天下午3时,合肥市铁静苑小区一名考生从27楼跳下,当场身亡。跳楼男孩只有18岁,是一名复读生,今年高考只考了100多分。当天查完高考分数后,他回到自己房间并把门反锁,其父母多次敲门里面都没动静,之后拨打了110,民警赶到现场后又叫来消防队员。谁知,消防队员刚赶到,孩子就出了事。

  近几年,几乎每年高考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报道。去年6月,四川崇州市一名女生因无法接受高考成绩离本科线只有6分之差的事实,选择割腕、喝农药结束如花的生命;今年6月12日,大连市一名复读3年的考生甚至没有等到成绩出来,就从自家15楼纵身跳下,留给父母的只有“我跳楼自杀了”6个字的短信……

  面对高考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孩子填报完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志愿后,已经开始享受美好的假期生活。很多落榜和考得不理想的孩子,需要面对的,则很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又难熬的心理失落期。

  估分超过了一本线,成绩出来只达到三本线,六安毛坦厂中学的考生小月(化名)这几天的日子很不好过。原来制定好的实习、游玩等假期计划全都无心理会,QQ不敢上,电话也不敢接,就怕别人询问高考成绩,“心里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一下子滑到了谷底。 ”

  小月的父母对女儿高考失利并没有多加指责,但小月要面对的尴尬和压力仍然“无处不在”。家里有位高考生,亲戚朋友见面后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考得怎么样”。关系好的,还会在高考成绩出来后,专门打电话来问问情况。同一个班的或要好的同学之间,也会相互打听高考分数,交流志愿填报了哪所院校、哪个专业。

  对小月来说,这些善意的打探与关心像块大石头一样压在心头,令她不堪重负。“每一次有人问我考得怎么样,或是拿我和周围考得好的孩子相比较,我心里都特别难受。 ”小月现在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挫折面前及时调整心态

  6月29日,合肥七中的汪培红老师陪同今年高考的女儿一起,参加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合肥举办的高招咨询会。女儿今年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没能填报最喜欢的院校,但是她之前就和女儿设想过这个可能,并且共同商量选择西交利物浦作为备选志愿。高考成绩出来后,女儿虽有些小失落,却很快接受了现实,和母亲一起积极查询高校招生信息,填报高考志愿。

  “同样是考500分,有的孩子觉得自己考得不错,有的则认为自己发挥失常,没考出水平。 ”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曾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的汪培红说,让孩子尽快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家长需要首先调整心态,理性应对。家长的人生阅历比孩子丰富、心态也更加成熟,在估分阶段,家长就要针对孩子平时的成绩状况,帮助孩子调节高考预期,避免出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情况。当孩子高考失利成为既定事实,家长也要坦然接受,并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无论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支持你。 ”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办法,积极应对。

  在合肥八中,每年2月底3月初,学校便开始组织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开展各项减压活动、开展考前心理辅导,一直持续到高考。高考结束后至放暑假之前,学校还有后续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随时为有需要的考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不过,后续心理咨询需要学生和家长配合,自愿开展,而主动到学校来接受心理辅导的考生和家长却寥寥无几。 “孩子高考过后就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学校的心理教育和服务鞭长莫及,针对考生和家长的考后心理干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合肥八中心理老师李妮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

  不少孩子因高考失利感到失落、伤心、极度痛苦,有的孩子容易情绪激动,经常和父母发生争吵和冲突,有些孩子还会有内疚感和负罪感,觉得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和大家的期盼。 “当孩子因为高考失利情绪低落时,一切的指责、抱怨和唉声叹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增添孩子的心理压力。 ”合肥师范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陈庆华表示,相对高考成功的幸运儿,我们更应该关心、关注高考失利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早日走出阴霾。同时,基于孩子的意愿,帮助他们正确选择未来的道路。

   衡量成败高考不是唯一

  “考上大学的同学注意了,要记得和没考上或弃考的同学搞好关系,等大学毕业了好去他们的公司打工;而考上一本的要经常联系二本的,未来家乡的领导没准儿就是他们;二本的要跟大专的搞好关系,他们也很有可能将来就是你们孩子的老师……”高考结束后,这样一则微信在朋友圈中流传开来,虽不失调侃,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人生路上,高考不是唯一,更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1995年,网友“追梦人”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法官,收入不高,整天忙得团团转,基本上照顾不了家里。他的弟弟因为一些变故,没读完初中就外出闯荡,后来做药材生意当了老板,早早在城里买了房子送给父母,“比较起来,村里人和我父母亲更佩服我弟弟,说他挣得钱比我多得多,而我这个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很多尺度,人的能力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体育、艺术、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沟通和观察能力等等。但是在中小学阶段,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有意无意中,把学习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把高考成绩作为孩子能力强弱的唯一体现。 ”李妮说,很多家庭对孩子的人生规划都是做到高考为止,中小学生把学习作为学生阶段的唯一任务,把高考作为学生阶段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目标。久而久之,“一考定终身”的理念就会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而一旦高考失利,把所谓的“唯一目标”搞砸了,很多孩子就容易心灰意冷、自我否定,进而做出过激行为。其实,人的发展是多元的,衡量个人成败的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不能一边打出素质教育的旗号,一边仍在推行“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考场失意的孩子能够看到未来人生的更多可能。

  陈庆华认为,孩子的健康和生命远比高考成绩更重要,高考失利,天不会塌、地不会陷,人生仍然有很多选择和机会。把人生成败定位于一次考试苦苦纠结,甚至把高考凌驾于生命之上,不仅狭隘也毫无意义。人们在关注高考状元,关注高考达线率、录取率的时候,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唯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方能真正移走失利考生心头的重压,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高考,面对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