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三: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规模 结构 质量协调发展

08.01.2016  10:57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完成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

围绕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高教强省建设成果丰硕

201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高教强省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校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教育经费更加充足,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数为100所,2015年为108所,增加了8所;2010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938954人,2015年增至1130748人;2010年,研究生在校生数为38991人,2015年增至50410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3%,2015年增长到37.9%。“双百工程”圆满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满足。 

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实施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设计申报建设项目实施使用,高校基础办学能力不断增强。自2013年启动实施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每年投资1亿元,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截止目前,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2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项目33个,高校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12个。安徽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全国高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50个创新团队,27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教育基地,16个高校智库。省属高校首次获得科学研究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首次获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

加强专业设置与管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专业设置和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印发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我省船舶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等一系列专业改革文件,不断加强专业设置、管理与指导。

专业结构持续优化。建立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预警机制,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技能人才为支撑,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已经形成。2013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分三年推进安徽省专业结构优化与专业改造项目建设。近五年来,安徽省坚持每年定期发布本科和高职学科专业结构及社会需求分析报告,及时停办、停招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大力发展安徽省重大发展战略紧缺应用型专业。共停招了600多个就业率低的专业,新增与安徽省振兴发展产业相关专业1500多个,理工及应用型学科招生计划所占比重,本科达56.5%,高职(专科)达65.0%。总体来看,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主动服务和支撑安徽省重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加快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制定了《改革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启动了“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大力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强力推进校际、校地、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成立职教集团。实现高校与各级政府合作,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设施,开放高校资源,鼓励高校主动承担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等任务,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使高校成为属地的开放性教育文化、咨询服务和科技研发中心。

成立六类高校合作联盟。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以及教师教育、医学教育等专业性、行业性院校合作组织;建立了“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以及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联盟或集团。联盟高校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商办学标准。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通过采取小学期制实现了学生异地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教师教育联盟联合承担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国家培训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单独招生的试点,医学院校联盟联合开展了全科医生的培养。

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健全。促成工程研究中心、试验站的职能转变,增加人才培养职能,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如安徽农业大学坚持“大别山道路”,把论文写在田野山林,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安徽医科大学在平台、队伍、改革、管理四个方面下功夫,形成了教学、科研、学科、人才、医疗、就业“六位一体”建设格局。

创新理论引导方式,分类发展格局初步建立

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安徽省教育厅投入65万元,委托高校专家进行分类管理改革理论研究,指导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事业发展目标,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如安徽省教育厅程艺厅长撰写的《以强化省级统筹,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质量》、李和平副厅长撰写的《转型提升科学构建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等刊发于《中国高等教育》;李和平副厅长撰写的《破解高校管理“一粗放、三倾向”难题》刊发于中国教育报;高教处撰写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思路与举措》刊登在《中国大学教育》。

省教育厅制定了《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联盟平台、项目载体”的分类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省教育厅、财政厅制定了《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并通过省部共建、省市共建等立项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在引领安徽省地方高校分类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全质量评价机制,综合性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

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活动,形成了开放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建立健全各类高校评估考核标准,建立动态数据库,加强综合性监测评估,强化绩效考核,在构建综合性评估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本科高校审核评估工作进展顺利。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与应用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在教育部指导下,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审核评估试点,完成对安徽科技学院、皖西学院两所学校审核评估试点工作,并将审核评估报告上报教育部。目前,正在统筹安排其他高校接受审核评估,对医学、师范、工程、建筑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

高职院校个性化评估试点工作顺利启动。2014年底,启动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高职学校的个性化评估试点工作,反响较好。

教育质量报告发布方式不断创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公开发布制度。连续多年公开发布《安徽省本科高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同时《2014年安徽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2015年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已经发布。

创新高校拨款体制,高等教育投入大幅增长

对高校经费拨款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以生均定额拨款为主,辅之以竞争性专项”的拨款方式,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奠定基础。2011年,安徽省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拨款方式等措施,积极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标准。2010年,生均3544元,2011年提高到8076元,2012年达到12000元。同时设立财政专项化债资金,统筹各类资金,采取债务重组,校区置换等多种措施,高校债务得到成功化解。2011年,统筹各类化债资金40.1亿元,使得2009年底仍有贷款的61所高校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审计锁定余额下降29%。2012年,省财政安排化债专项资金8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督促省以下财政安排专项,2012年底,贷款较2009年底审计锁定数减少了60.8亿元,化债比例达7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保障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

完善教师评价办法,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修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印发了《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推荐办法》(试行),引导教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支持高校引进和培养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建设“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能型”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

大力实施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安徽省“百人计划”、安徽省“皖江学者计划”、高校博士后工程,积极支持高校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大力加强高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每年组织选派100名左右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行访学研修,积极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遴选建设了15个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每年组织700余名高职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和主干课程培训,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定出台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大力推进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通过多渠道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双能”水平。

重视师德建设。坚持师德为先,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正确引导,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推进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联合举办“校中院”和开设应用型专业等方式,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引导我省高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合作,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高校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培训力度。积极构建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完善公派出国留学管理机制,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全面实施“留学安徽”项目,大力支持高等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拓宽招生渠道,优化留学生教育学科专业,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层次。该项目迄今已资助外国留学生1000人次,资助资金达2500万元。全省招收来华留学生高校18所,其中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8所。充分利用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推动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