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长江东岸:一张蓝图绘到底 23公里滨江岸线入画来

02.07.2019  20:54

  临江观美景,是一代又一代马鞍山人的梦想和不懈追求。

  2017年起,马鞍山市在长江沿线环境整治上全面发力,针对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等打响了一场场战役,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证长江东岸整治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山水林田湖草”的耦合度更高,东岸综合整治规划也逐步成为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重大城市设计。

  经过多轮调研讨论、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马鞍山长江生态保护规划与绿色发展——东岸综合整治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各项整治正全面推进,一幅整体协调、生态优美的滨江美好蓝图徐徐铺展。

   坚持环境生态景观防洪一体 打造生态岸线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秀……这是我市一直以来遵循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也在《长江东岸综合整治规划方案》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和彰显。

  坐拥“一江两岸”的马鞍山,在市区东岸拥有长达23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北起省界、南至陈家圩南端,沿江纵深1-2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绿地面积约1000公顷。但受产业结构的限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散乱污现象长期存在于长江东岸沿线,沿岸景观乏善可陈。

  “经过综合考虑设计,长江东岸整治确定了‘环境、生态、景观、防洪’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马鞍山市“三大一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伟介绍,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明确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分步实施”的原则,立足我市长江岸线的基本情况、生态本底及沿岸现状建设情况,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管控、终端修复来统筹指导长江东岸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的滨江景观。

  根据《规划》,在这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过程中,马鞍山将紧紧围绕“沿江风光展示区、湿地生态涵养区、城市生活融入区”的定位,以塑造良好的沿江生态景观为核心,运用大地景观手法,融入城市人文记忆,因地制宜展现本土特色,进一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全面打造一个生态自然、开合有度、文韵深厚的滨江绿色风景线,进一步促进我市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构建“一轴、五区”的空间结构

  按照《规划》,马鞍山长江东岸将形成“一轴、五区”的空间结构,“一轴”,即起于太子大道、终于釜山西路,贯穿长江东岸沿江一公里范围的沿江绿道;“五区”,即生态修复区、湿地风情区、文创旅游区、采石风景区、田园风光区。

  “我们在具体编制规划过程中,也是立足实际,极力彰显特色和精致。”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编研中心主任彭师表示,为了编制好此项规划,2018年他们会同相关专家用了大半年时间走遍了这23公里长江沿线,详细梳理摸清了沿线企业用地、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对规划编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在确定整体构建“一轴、五区”的空间结构中,《规划》也特别注重考虑各区特征,制定相应实施策略,体现本土文化,以统筹指导长江东岸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根据《规划》,以工业文化为内涵的生态修复区,要注重增补防护绿地,提升厂区内绿地景观品质;以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为内涵的湿地风情区,要注重补植湿生植物,营建生建多样、生物丰富的自然湿地空间;以诗词文化、改革文化、山水文化为内涵的文创旅游区,要以开阔场地为主,依托现有建筑设置生态文创、生态教育基地;以自然风景与人文环境相融合为内涵的采石风景区,要以自然风景与田园景观相结合,形成特色采石古镇;以乡土文化为内涵的田园风光区,要以依托原有肌理,有机梳理整合,通过大地景观手法打造特色田园风光。

   全面建设沿江绿色廊道

  绿色,是马鞍山的鲜亮底色,不断扩展的绿色廊道见证着马鞍山人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发展理念也在《规划》中得到了最大体现。

  绿色廊道建设是长江东岸整治的重中之重,《规划》将其定位于长江东岸范围内自然生态修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光游览的重要线性空间。结合实际,主要有四类绿色廊道:一是景观型绿色廊道,即陈家圩至薛家洼段,全长约为15公里,材质多样,风格亲和质朴;二是人文型绿色廊道,在环山片区布置,全长约为9公里,以自然野趣、彰显当地文化特色为主;三是防护型绿道,即采石矶以北至太子大道段,全长约为17公里,以防护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功能;四是二级绿道,即在各分区节点衔接绿道,材质多选石材、木栈道、透水混凝土,总体风格与各分区风貌吻合。为保证长江沿线良好生态景观,沿途设置驿站,在湿地风情区、文创旅游区、田园风光区还将设置停车位,满足游客需求。

  此外,为整体提升沿江道路风貌,《规划》还通过对太子大道、六汾河路、九华西路、采石河路、太白西路及沿江大道进行整体梳理,加强道路入口风貌建设、中分带风貌建设及道路两侧界面梳理,打造简约大气、整洁有序的沿江进入界面。(记者 况安轩 通讯员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