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为生态“让路” 还市民一江碧水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树木郁郁葱葱,沿江步道蜿蜒。站在马鞍山薛家洼观江平台上眺望远方,蓝天白云,悠悠江水、自然滩涂和水生树林尽收眼底。
之前没有来过的人很难想象,此刻身处的生态游园,曾经码头林立、散乱污企业聚集,各种生产生活设施挤在长江边上,给长江生态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导向下,马鞍山以“退”为“进”,为长江“让”出空间,通过长江岸线整治,将杂乱无章的“疮疤地”整理成“亲水、绿色、文化“的城市生态客厅。
整治前,渔船垃圾拋洒在江面上。 整治后的薛家洼,悠悠江水、自然滩涂和水生树林尽收眼底。为生态“让路”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马鞍山是一座江城,这首传颂千古的宋词正是在马鞍山写下。长江一路自西向东,在马鞍山转弯自南向北,所以马鞍山人不称“江南、江北”,而称“江东与江西”。
薛家洼正是长江主航道的一个转折点,长江在这里形成一个自然港湾。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优越,这里不仅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一些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
“以前,岸上居民和江面渔民将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放抛洒入江,堤岸、江面环境极其脏乱差。”据花山区副区长陈鹏介绍,过去的薛家洼“散乱污”企业污染严重,非法码头没有合格环保设施,加工企业、养殖场生产经营产生的废水没有任何处理,直接向长江排放。
码头、散乱污企业、加上露天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以及渔船,将长江岸线封堵得密不透风。虽然面积不大,但集中了岸线整治所有复杂情况,这让薛家洼整治工作十分棘手。
而薛家洼区域处于花山区和雨山区分界线,一步之遥分隔两区,这也是岸线整治难题久攻不下的一个原因。安徽省“三大一强”攻坚行动开启后,两区成立“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指挥部,对薛家洼区域进行总体规划。指挥部设立临时办公场所,现场办公、挂图作战,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每天下午4点调度一次,分管负责人几乎每天坐镇现场。
为了做通渔民工作,马鞍山拿出完善的退捕补助、奖励政策以及退捕后的社保、过渡期补助、就业扶持等保障措施。工作人员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渔户档案,对渔民渔船的数量、材质、规格,每家每户每条船只的补偿金额和签订协议进行公示。
渔民退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转产。马鞍山设置区、街、村三级就业帮扶人,对渔民进行“多对一”帮扶。组织渔民转产就业招聘会,推荐渔民进入企业,为渔民提供就业岗位,还对渔民进行铲车、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通过对退捕渔民在住宅、就业、教育、医保、养老上给予保障,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
马鞍山因钢立市,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围绕马钢转,薛家洼的露天固废堆场就是利用马钢及其他工厂的固废,进行回收再利用。但这些固废堆场本身无环保措施,污水直排长江。这次整治后,固废堆场被整合进入循环经济产业园,既能延续过去回收利用的好做法,又能减少直排长江的污染。
整治前的薛家洼,各种生产生活设施挤在长江边,给生态造成巨大压力。 整治后,薛家洼的分区规划图。“退”出一道风景线
整治搬迁之后,马鞍山对薛家洼进行了生态复绿,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绿意盎然。码头拆除区域建设木质观景台,铺设游园步道,打造沿江观景平台。而散乱污企业的部分厂房也在美化之后保留,为长江岸线整治保存一段城市记忆。
为防止整治问题反弹,马鞍山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应用“互联网+视频监控”技术,确保防控工作无死角。同时,设置“河长制公示牌”,对长江港口岸线实施全线巡查。
“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但粗放的生活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理念,整治将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还给渔民,如今这片地方已经成为周边居民观江赏景、休闲健身的乐园,居民生活品质大大提高。”花山区副区长陈鹏说,从整治工作看,只要把保障做好、宣传工作到位,渔民都非常配合,整治工作在短时间就取得显著成效。
以薛家洼区域整治为突破口,马鞍山共对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3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以前的马鞍山,市民”临江不见江“,长江岸线整治,以“退”的智慧,还市民“一江碧水”,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画卷在长江边徐徐展开。(记者 彭旖旎 吴洋 符秀云 朱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