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首批体细胞克隆巴克夏种公猪诞生

10.11.2014  12:32

金秋十月,安徽省首批11头体细胞克隆巴克夏种公猪在我省利辛县中疃镇大鹏养猪合作社和皖北黑猪保种场相继诞生,标志着我省首次将体细胞克隆技术用于顶级种公猪扩繁的尝试取得成功,丰富了种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手段,填补了我省猪遗传资源细胞工程保种技术的空白。

该项工作是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安徽省级实验室、安徽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畜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和利辛县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团队与利辛县大鹏养猪合作社、皖北黑猪保种场共同完成的,标志着该院校企合作取得了新的成果。

种猪是养猪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影响养猪生产效益的诸多因素中,种猪性能及其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养猪业的产出和效益。我国种猪发展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并形成了“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这样一个怪圈。其中,由于对本地和引进优良种猪的特色性能的发掘、利用效率和保护等工作相对薄弱、繁育工作滞后,均直接导致了良种基因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生产的水平和效益,与世界养猪第一大国的位置很不相称。因此,探索和利用现代胚胎工程技术高效扩繁种猪并集成和示范,对于提高本地和引入优良种猪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本土化供种,逐步减少引种数量,打破“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怪圈意义重大。

巴克夏猪是国际著名肉脂兼用猪种,是用于我国地方黑猪品种杂交,生产优质猪肉的理想终端父本。从国外引进纯种巴克夏猪往往要花费大量外汇,每头优秀的巴克夏种猪大约需要4万元。利用体细胞克隆这一无性扩繁技术,不仅可以大规模快速扩繁引进的顶级种公猪,最大化发挥优秀种猪的遗传优势,而且还可以结合人工授精技术,增进猪场间的基因交流,服务于猪联合育种工作的开展。

体细胞克隆在优良动物扩繁、濒危物种挽救、转基因动物生产、疾病模型制备、再生医学以及基础研究诸多方面已经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美国FDA已经完成了对普通体细胞克隆动物肉、乳等产品的风险评估,认为它们和自然繁殖的动物的相应产品没有区别,可以放心食用。日本和美国也已经允许普通克隆动物的肉上市。美国、巴西相继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公司,为农场主克隆种牛、种猪等。(高军  特约通讯员:曹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