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河边拾的“泥疙瘩” 是古代的“封泥”(图)

31.03.2015  13:55

  3月13日,颍州晚报以《河边拾的“泥疙瘩”,疑似古代“封泥”》为题,报道了网友“勤贻堂主”在河边捡到一个泥疙瘩,疑似古代“封泥”,他向广大读者请教,能否释读“封泥”上的印文。因印文为古体字,且有残缺,连日来,无人能释读。

  近日,颍州晚报记者与“勤贻堂主”特意向国家文博研究员、原阜阳市博物馆馆长、著名文博学家韩自强请教,终于释读出“封泥”上的文字。

  “封泥”上文字为“传室”

  3月29日下午,颍州晚报记者与“勤贻堂主”相约到韩自强家,请他释读“封泥”上的印文。

  “勤贻堂主”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塑料袋,袋中有三个软纸包,其中一个纸包包着那枚“封泥”,另两个纸包内包着两个印有“人骑马”和“人驾马车”图案的“泥疙瘩”。

  颍州晚报记者看到,“封泥”只有大约2CM×3CM大小,韩老先生想通过制作拓片来辨识。

  因“封泥”上的文字面积太小,拓片的清晰度并不理想,韩自强又通过放大镜进行辨识,并与阜南县公桥乡阮城村出土的楚铜印“专室之玺”图比对,确定“封泥”上的文字为“传室”二字。韩自强说,“专”是“传”字的古文。《吕氏春秋·季冬》 :“专于农民,无有所使。”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证:“专、传古字通。”

  “与阮城出土楚玺上印文相同的楚玺,尚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枚,陈介祺万印楼收藏一枚。类似的还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初官印‘传舍之印’。”韩自强说,“传室”意为“由传吏管理,驿使负责传递军政公文”,以车传递称“传”,以马传递称“驿”,步递则称“邮”。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勤贻堂主”捡拾的确实为古代“封泥”;二是该“封泥”为汉代军政公文上所使用。

  焚烧简牍“封泥”硬化遗存至今

  “古时军政竹木简牍文书比较多,销毁时是通过火烧,简牍在燃烧的过程中,将简牍上的‘封泥’烧成类似红砖的物质,才得以遗存至今。”韩自强解释了“封泥”能遗存至今的原因。“如果不经过火烧,‘封泥’遇水就散了,保存不到今天。”

  韩自强说,从“封泥”上的印文看,此“封泥”没有记录古代阜阳的信息。但阜阳境内目前出土的“封泥”较少,此“封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另两枚“泥疙瘩”,其中一枚为“一人骑马飞奔”图案,另一枚图案为“一人驾马车飞奔,还有一羽飞翔的鸽子”,这些图案虽在方寸之间,但构图合理,纹饰细腻,图案精美。

  韩自强认为,此物应为古代儿童的玩具,由模压烧制而成,可批量生产,遗存较多,具有一定研究收藏价值。 (颍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