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太和县:一场大火烧出空心村之痛

29.05.2014  19:01

  村民家中突发大火,作为留守在村中最年轻的成年人,46岁的太和县胡总乡薄梨村项庄村民项新朗冒着生命危险,两入火场救人。“我是当时村里唯一的年轻人,没得选。”

  项庄的境遇并非孤例。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各个乡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独留老人和孩子在家相依为命,许多原本人声鼎沸的乡村变得落寞。

  火灾降临时,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

  焦黑的墙上刷上了白漆,房梁、屋顶也全部翻新,除了表层烧成碳状的门框,王培英家中再也看不到与那场火灾相关的物件,“火烧得太大了,家里的东西全烧完了”。

  太和县胡总乡薄梨村项庄,65岁的王培英和老伴留守在家,照料两个年幼的孙女。2013年11月25日下午,王培英老两口在屋外干活,两个孙女在屋里睡觉。

  下午3点多,大孙女跑出来喊道:“屋里衣柜上有一团火。”

  王培英进屋查看发现,墙上闸刀起火,“火苗蹿得有脸盆大”。王培英跑出屋子叫喊了几声,便一屁股坐地上,吓懵了。老伴刘一福有高血压,听王培英这么一喊,吓得晕倒在地上。

  火还在烧着。两个老人没有救火能力,大孙女吓得哇哇大哭。着火的闸刀下,2岁的小孙女正在酣睡,棉被、衣服在一旁堆得老高……

  78岁老人,一盆水只能泼到半墙腰

  项庄是典型的留守村。村中人口近300人,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人,这其中,一大半为老人,一小半是孩子。

  “有的人60多岁了,还出去打工。村里,60岁以下的成年人很少。”村民说,在项庄一年之中,只有两个时节能在村里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春节和午收。

  年轻人外出了,村里的生活变得单调且不便。在村里,遇到重体力活,老人们都会四处求援;缺电了,因没有会修理的年轻人,只能摸黑过几天,直到电工进村。

  得知失火后,十多名村民陆续赶来。可是,村里年轻人全外出务工了,赶来的都是老人。他们用脸盆接水朝屋里泼,作用不大。隔着4米高的外墙,78岁的李保龙,一盆水只能泼到半墙腰。

  “村里就数我年轻些,没得选”

  46岁的项新朗,是村中唯一的“年轻人”。这个特殊的身份,让项新朗不得不多担当一些:哪家村民遇到重活,言语一声,项新朗都会帮着干。收麦时,哪家年轻人没回来,项新朗就开着拖拉机,帮留守老人运麦子。

  当日,项新朗进出火场两次。第一次,抱出了王培英的小孙女;第二次,用木棍去推着火的闸刀。

  村民们收成后留的口粮都藏在里屋。项新朗想再冲进屋里搬出口粮,但此时烟火太大了。于是,项新朗搬来梯子,想爬上屋顶。梯子够不着房檐,项新朗只能先爬上较矮的厨房屋顶。隔着一米多的过道,硬是从厨房屋顶蹦到了堂屋屋顶。

  消防队员随后赶来,项新朗依旧在屋顶帮忙扑救,却不慎从4米多高的屋顶栽了下来。经检查,项新朗的脊椎骨碎裂。一根十多厘米长的钢板嵌入脊椎。医生表示,项新朗已失去劳动能力。

  项新朗恨自己不小心,却不后悔拼了命去救火。“村里就数你年轻些,你不帮忙,他们还能指望谁?我是在场唯一的年轻人,当时没得选。”

  咱帮助别人不图钱,这钱一要就变味

  突如其来的伤病,让项新朗一家背负了不小的负担。项新朗的妻子和儿子在常州打工,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去常州工作。项新朗因要照顾病父,才留守在家。

  除去新农合报销部分,这次意外,让项新朗花了一万多元医疗费。

  家人对项新朗救火受伤的事,没责怪、没抱怨,等他能自理生活的时候,便各自返回务工。提到家庭时,项新朗不说话。他抓起桌面上的一个纸条,叠了几道,放在嘴里不断地咬,眼圈泛红。项新朗一直无法忘却,儿子连夜赶回后,趴在病床前痛哭的场景。项新朗说,受伤后,他一直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

  项新朗摔伤后,王培英哭了两天,“人家帮咱救出了孩子,他自己却差点没了性命”。项新朗住院期间,王培英送来一万元钱。几番推脱,项新朗只能暂时收下。住院治疗两个多月,项新朗出院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一万元钱还给王培英。

  “咱帮助别人不图这,这钱不能要,一要就变味了。”项新朗说,王培英家值钱家当都被火烧了,对于他们家来说,一万元钱,可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救命钱,“要了这钱,他们一家没法活”。(颍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