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宝贵旅游资源荒废闲置 葛仙洞还要沉睡多久?
葛仙洞景区门口杂草重生,门楼破败。
杏山葛仙洞,对铜陵市民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作为铜陵市一个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很多人都有着20年前携亲带友同游葛仙洞的美好回忆。然而,葛仙洞公园自1992年开发以来,繁荣几年后突然“沉睡”了过去,莫名荒废多年,宝贵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白白闲置。随着市县逐步一体化,杂草丛生的葛仙洞公园如同一道“疤痕”横在主城区与东部城区之间,严重影响了铜陵市容市貌。3月2日,市第一中学地理教师、市地理学会理事方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呼吁铜陵市相关部门及企业及时“唤醒”杏山葛仙洞风景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一个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现状:
景区常年无部门管理
日前,记者跟随铜陵县顺安镇长龙山村工作人员胡胜兵来到距离主城区约10公里、长龙山村境内的杏山葛仙洞公园。记者看到,山脚下的公园大门、售票处已经无人看守,破败不堪,与正对着的改造一新的铜芜路形成了鲜明对比;公园内没有一名游客,园道破烂、泥泞,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部分公园绿地已经被居民种上了蔬菜。
记者一行来到半山腰的葛仙洞洞口发现,一名老人在此洞口西南侧“结庐”。老人一边给记者当导游,一边告诉记者,他今年七十二岁,在原市二建公司退休后就出家了,法号“释法梧”,俗名王宗平,来葛仙洞“结庐”有四年了。“刚来葛仙洞时,洞内到处都是垃圾,泥巴,一些基础设施也被人破坏、偷走,我一点一点把洞内打扫干净,还安装了电灯,方便游客赏玩。”老人打开电灯,记者顺着台阶进入葛仙洞看到,“八卦台”“如来神掌”“玉观音”“灵芝”“蜂窝石”“狮子头”“万象台”等景观形象逼真,天花板一样的洞顶仍在滴滴答答地滴水,一些钟乳石仍在“发育”。顺着石阶下行,就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大厅”,再向下穿过一小豁口,可见当年葛洪在杏山种杏炼丹时下榻的“天台”,在洞的最下方,还有一口叫做“海眼”的泉水。记者发现,整个葛仙洞虽然设施简陋,但各个景观依然保存完好,地面比较干净。
走访中,记者得知,该景区自1992年由铜陵县旅游部门开发以来,仅繁荣了四五年时间,后来就荒废、闲置了,已经有近二十年处于管理真空状态。一位途经葛仙洞的池州司机对记者说,铜陵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凤凰山、天井湖、大通古镇受到了相关部门的精心管理,时常有资金投入以改善景区设施,为何拥有优秀旅游资源的葛仙洞会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一直在“沉睡”之中?铜陵县文广旅局副局长鲍文龙表示,葛仙洞1992年由铜陵县旅游部门建为公园,约在1997年移交给市园林局,但现在是否归该局管辖,他并不清楚。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市园林局、铜陵县住建局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他们均表示葛仙洞不属于他们管辖。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市旅游局就对葛仙洞进行了规划。不过,该工作人员认为就现状来看,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声音:
复建工作应立即进行
3月1日,记者采访联系了铜陵县顺安镇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葛仙洞公园虽然位于顺安镇,但该镇并无权管辖该景区,不便于对景区进行保护、清洁等工作。“2013年,我曾去县里咨询景区到底属于哪家单位管理,但无功而返。目前,景区大门已经开裂,有一定安全隐患。”该负责人忧心地说。
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陈诗兴告诉记者,杏山葛仙洞景区不仅有雄奇、幽静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厚的道教文化遗存。该景区有距今约18000余年的石灰石岩层经长年流水侵蚀形成的自然溶洞———葛仙洞主体景观,和“花堰泉”“凡井”“响洞”“杏山”等景观构成景区整体,洞内钟乳石险峻奇特,洞外杏山风景秀丽。相传,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经修道于此,故名葛仙洞;又传葛洪修道期间常在葛仙洞山中种植杏树,故曰杏山。葛仙洞是铜陵市唯一的道教庙宇,在铜陵市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方平认为,铜陵城乡已经逐步一体化,随着铜芜路的升级改造,主城区和东部城区已经逐步连为一体,杏山葛仙洞景区即将成为一块城市绿地。荒芜的葛仙洞景区不仅不利于铜陵市自然、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影响了市容市貌,与铜陵市优美的城市环境格格不入。他呼吁相关部门及企业立即采取措施,复建杏山葛仙洞风景区,挖掘与之相关的道教文化遗存,结合“葛洪炼丹”的典故开发具有鲜明铜陵特色的矿山旅游,与宋代古戏楼、顺安古镇同构城东旅游长廊,这对铜陵旅游业转型升级有积极意义。(铜陵新闻网)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