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义务教育“零择班” 成全国教育公平新标杆
十年前,安徽省铜陵市以“义务教育无择校”而闻名全国。本报曾于2006年5月14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铜陵现象”三问》,介绍铜陵致力教育公平的成功经验。
十年后的今天,划片招生、升学指标到校、项目向薄弱学校倾斜……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已经成为各地正常的工作内容,铜陵又以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分班”的新实践,再次成为教育公平的新标杆。
“如果说十年前我们是围绕入学的起点公平、升学的终点公平抓均衡,今天我们则是致力教育过程的公平。”铜陵市教育局局长李勇介绍,经过长期优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和师资等资源配置,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了校际均衡与趋于平衡,教育公平的进程自然而然进入到内涵均衡的层面。
“重点班”“特色班”……每逢暑假,学生家长最关心的便是孩子入学后,是否能够进入名师担纲的“好班”。于是,找关系、打电话、写条子,成为暑期里一道无奈的“风景”。“我们并不愿意去造成校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铜陵十五中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友保告诉记者,作为教育管理者,都知道划分“重点”的弊端,但面对社会压力,学校很难“单兵突进”——2015年4月,铜陵市教育局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分班”实施方案》的出台,开始了全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零择班”的全面推进。
按照招生计划和入学人数确定班级数,按照“均衡配置、结构合理”原则确定并公示班主任与教师,学生按照性别分组,由行风监督员、纪检监督员、责任区督学、学生家长代表等共同监督并抽签决定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组合……2015年8月,铜陵市小学一年级的412个班和初中的331个班全部“阳光分班”,平稳实现“零择班”。
从“重平衡”到“重均衡”
过去,把班级分为重点非重点,不仅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平。铜陵四中校长唐传国认为:“‘阳光分班’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回归教育的本源,让教育的主体趋于公平。”
“‘零择班’直接推动了学校工作重点的转移。”铜陵十中校长孟吉友对“阳光分班”最直接的感受,是工作从过去的“重平衡”——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应付择班的条子、电话——向现在的“重均衡”的转变。“压力从人情关系,一下子转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孟吉友介绍,现在暑期考虑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任课教师怎样合理配置,比如今年初一有个班的班主任是新调入的年轻教师,放在过去这个班就是“差班”,现在为了均衡,学校把深受社会认可的英语老师配进去,学生家长反响很好。同时,过去靠几个骨干教师就可以撑起“局面”,现在考虑最多的是集体备课、专业培训,是如何让全体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周洁,是走上讲台才3年的化学教师。放在“阳光分班”之前,这样的年轻人,只能带非重点班,也很难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学科活动。现在,“零择班”的客观需要,改变了年轻教师“边缘化”的命运——周洁不仅在平时备课、教学各个环节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名师的引领、帮助,甚至还有机会代表铜陵市参加全省的化学学科教学竞赛。
择班,就是择教师;“零择班”,既要靠均衡,还要靠优质。李勇告诉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阳光分班’只是教育公平的新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