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调解 真情实理化纠纷

03.02.2015  09:17

  1月19日,记者走进来安县新安镇红海调解工作室,碰到80岁的居民林老前来向调解员张红海道谢。

  原来,林老把一生的积蓄都给了三个儿子,可三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他,老人心里觉得不是滋味,就找到红海调解工作室寻求帮助。张红海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林老的三个儿子,向他们说明赡养老人的法律及义务。经过调解,老人的三儿子当场表示后悔,以后将每年给父亲2000元生活费、500斤稻子和5斤油,好好赡养老人。为了表明决心,常年在外打工的三儿子将生活费交给张红海,请他转交老人。对于执迷不悟的大儿子、二儿子,目前法院已经判决,困扰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

  红海调解工作室是滁州市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自2013年9月建立以来,曾获得过“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称号的“金牌调解员”张红海和另外两名义务调解员为全县群众提供纠纷调解服务,将很多矛盾化解在基层。

  前不久,光荣村的周某因女儿出嫁,将自家的4亩多地给同村的王某耕种。不曾想,修高速公路恰好征收到这块地,补偿款有18000多元。为争补偿款,原是好邻居的两家反目成仇,先后4次诉讼、8次信访,仍未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案情,张红海也感到棘手。于法,周某持有土地证,理应获得赔偿款;于情,农村女儿出嫁后一般都要将土地还给集体,而且土地一直是王某耕种。张红海等反复研究案情,用桐城“六尺巷”的典故来劝导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周某同意从征地款中拿出一部分给王某,两家人握手言和。王某感慨万分,多次诉讼、上访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一次真心沟通就解决了。

  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矛盾官司,在这间10多平方米的调解室里,每年都要处理数十起,镇上居民几乎都能说一段有关张红海劝和的故事。 “有事就找红海工作室”已经成了居民的习惯。(罗宝 通讯员 朱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