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听会]踊跃建言,会诊“执行难”

15.03.2016  04:33

  时间:3月14日上午10时许

  地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

  人物: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奇、郑孝和、毕小彬

  “穷尽执行措施,加强信用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逃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吹响了向“执行难”全面宣战的号角。在安徽代表团分组审议时,代表们对此十分关注。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司法领域的一大顽疾。 “去年,全国法院系统公布了340余万名‘老赖’,但只有约36万人慑于信用惩戒偿还欠款,比例约为十分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奇摁下话筒按钮,报出了一组数字。显然,法院执行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仅仅有限制高消费,不给坐高铁、不让出境这些约束措施,对‘老赖’的压力远远不够。 ”孙兆奇接着分析造成“执行难”的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提出深化执行体制改革,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显示了攻坚克难的决心。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要认真分析研究,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 ”孙兆奇说。

  “我自己就遭遇过‘执行难’问题,到现在被拖欠的款项也没追回来。 ”郑孝和代表有感而发。他说,在执行中,法院希望自己能够提供欠款企业的财产转移信息,以便追偿。 “我又去哪儿找到这些信息呢? ”郑孝和感慨道,如果法院掌握的信息足够充分,欠款者就无法暗中转移财产,躲避偿还责任。

  “执行难”的背后,是“难执行”问题。仅靠法院单兵突进,要在两三年达到目标,困难不少。 “‘穷尽执行措施’的提法力度很大,但解决‘执行难’不是法院一家的事。”毕小彬代表接过郑孝和的话茬。他指出,目前这方面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够健全。 “可以建立执行委员会,由法院牵头,让房产管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都参与进来。 ”毕小彬建议,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让“老赖”无处可逃,从而真正解决“执行难”,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史局新开写华章——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汪国梁 吴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