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博微信朋友圈搞募捐是否合法?

09.03.2016  22:36

 

慈善法(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是今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说明。

慈善法(草案)》如果获得通过,《慈善法》将成为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

详细梳理《慈善法(草案)》,几个焦点问题引发关注。

1、谁有资格开展募捐?

目前,我国除试点地区,只有少数慈善组织有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募捐的权力,其余组织只能面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募捐。而实际上,不具备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或媒体面向社会发起募捐的案例屡见不鲜。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三条规定:

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或者认定满两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

专家解读:

要向公众募捐,必须是依法成立的慈善组织,并且取得公募资格的组织才有权力。除此之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进行公开募捐。

2、个人有困难,还可以在网上发起募捐吗?

现实生活中,在比较困难的时候,有不少人在网上发起募捐活动,期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以解燃眉之急。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专家解读:

个人家庭有困难在网上发布信息希望好心人解囊相助,这是个人求助,是为了解决自己私人的利益,不在《慈善法》规制的范围内;公开募捐是为了帮他人做好事,是公益活动,这在《慈善法》规制的范围内。

个人在网络上直接开展募捐活动是不允许的。个人必须找合法的慈善组织进行合作,由合法慈善组织帮助你来募捐,钱也由慈善组织帮你监督和把关。

当然,如果个人求助涉及欺诈,也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3、微博微信朋友圈搞募捐是否合法?

“互联网+”慈善近年来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成为慈善募捐的重要渠道。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四条规定:

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也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专家解读:

慈善法(草案)》目前并没有对微博微信募捐进行规制,这也是有好处的,《慈善法》不可能规制到这么琐碎。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管不到你。

如果你是为了私利,是求助活动,那不管你;

如果你是为了公益,如果是欺诈性行为,还有别的法律条款来管你;

如果你是合法的公益组织,也不能随便通过微博微信开展公募活动,需要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

4、骗捐诈捐如何预防?

2015年9月,安徽利辛县一女子被狗咬成重伤,其男友编造她“为救人被狗咬”的谎言,经多家媒体报道,在网上募捐到了80多万元。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骗捐、诈捐等“以慈善之名行欺诈之实”行为的高度关注。

慈善法(草案)》第一百零七条规定: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慈善法(草案)》第一百零一条规定: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未履行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验证义务,由其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专家解读:

如果诈捐,要承担两个责任:情节较轻者,承担治安责任,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罚;严重者要承担刑事责任,按照《刑法》处罚。

总之,《慈善法》既管慈善组织,也管慈善行为。诈捐的,是假的慈善行为,虽然不是慈善组织干的,《慈善法》依然要管。

回看《慈善法》的诞生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

原标题:解读:微博微信朋友圈搞募捐是否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