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毒品侵蚀的青春[安徽法制报头条]

29.06.2016  12:09

6·26”之际,本报记者走进省内几家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了部分戒毒人员的青春遭遇,警醒那些易于沾染毒品的人群,远离毒品,健康生活。

身体受损、学业耽误、家人反目,在本该生机勃勃的青春期,他们的成长却处于停滞状态。近日,本报记者走近省内几家强制隔离戒毒所,获悉场所内戒毒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春年华何以与毒品为伴?

因为叛逆,为了减肥,排解压力,在一个个听来甚为荒唐的理由背后,是他们对毒品危害的无知。通过对戒毒人员“染上第一口”成因进行梳理,希望以此警醒广大青少年。

年少叛逆屡戒屡吸

从18岁到32岁,我6次入所戒毒,到现在我不会用电脑,不会玩微博、微信,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人。 ”这个失意的女子,是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次数最多的戒毒人员王某。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她却深陷在毒品的深渊里。

王某的家境较为优渥,父亲是国企职工,母亲是小学教师。作为家中独女,父母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从小学开始除了正常作业,课余时间就开始练习手风琴、舞蹈等,几乎没有闲暇时间。父母的严加管教,让王某感到压抑。升入初中后,父母不在身边,正值青春期的她有了叛逆心理,旷课、早恋,越是父母不让做的她偏要去尝试。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某得知男友吸毒,但她不加以规劝,反而自己也跟着吸。第一次静脉注射海洛因,王某吐得很厉害。“看来是骗人的,根本不会上瘾。 ”为了证明自己是“特例”,王某又吸了几次,浑然不知她已经被毒魔控制。

2000年,16岁的王某因吸毒第一次被公安机关发现。父母知道后,把她送到武汉的一家自愿戒毒机构。然而,戒毒之后回到老家,在逛街时遇到以前的毒友,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她就再一次回到“吞云吐雾”的圈子。

2002年,王某被送到戒毒所。自此,她屡次戒毒却又屡次复吸,父亲甚至为此举家搬迁到合肥,希望与以前的环境隔绝,母亲伤心过度不幸病逝。“如果时间能够倒回,我会好好上学,我想过正常人的生活。”经历过起起伏伏,如今的王某终于坚定了与毒品划清界限的信念。

减肥产品”实为冰毒

“比金子还贵的减肥产品”、“一个月就能拥有骨感身材”,这些迷惑人的言语,曾让闫某深信不已。而今正在戒毒康复的她,幡然醒悟身体健康更为重要。

今年33岁的闫某吸毒史已经有6年,一双浮肿发红的手就是吸毒留下的后遗症。在饱尝了毒品对身体的摧残后,闫某现在对自己1.58米的身高和115斤的体重十分满意。她告诉记者,曾经的她对苗条身材有种偏执的追求。节食、吃减肥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在KTV里打工时,认识了一些朋友。在她们的怂恿下,她尝试了用吸毒来减肥,果然过了一个月,她就如愿瘦了几斤。

但长时间吸毒,让闫某的身体每况愈下,脱发、视力下降、牙齿松动,还出现幻听幻视,整个人昏昏沉沉,无心工作。“几天不用吃饭,也不想睡觉,精神还很亢奋,现在想来那不是在减肥,而是在减命。 ”当时的闫某已经被毒品迷失了心智,为了保证毒资,闫某把自己的出租屋当做聚众吸毒的地方,2012年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判刑1年。

出狱之后,闫某依然不知悔改。今年3月,被送到省女戒所强制隔离戒毒。

逃避现实染上毒瘾

从这里走出去,自我救赎才真正开始,希望大家共勉。”6月24日下午,在省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的开放日上,戒毒人员汪某作为代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展示了被毒品“吞噬”的青春。

5岁上小学,18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就职,19岁就升任副科级干部,那时的汪某可谓春风得意。然而,这一切皆因父亲入狱戛然而止。为了承担起家庭重任,汪某从原单位辞职,年纪轻轻接管了家族企业,手下管理着几百个人。事业的压力,加之与继母关系不和,让汪某感到身心疲惫。

他向毒品寻求慰藉,刚开始他还有所遮掩,只在酒店的宾馆里吸毒。可是随着毒瘾加深,一旦发作,即便在车上,甚至在办公室,他都旁若无人地吸毒。纸终究包不住火,妻子发现了异常,向公安机关报警,汪某闻声撒腿就跑。正所谓“一入毒门深似海,从此至亲是路人”,此后妻子又两次报警,汪某两次被拘留,却没有回头。去年8月,汪某吸毒再一次被公安机关发现,被送到戒毒所。

我的行为让家人蒙羞,让公司濒临倒闭,我是发自内心想戒毒。”入所10个月,在民警的教育下,汪某不断反思,意识到当初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积极正视问题、化解问题。苏先峰  刘兴 本报记者周莹莹 唐欢 李斐

稿件来源:2016年6月29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