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的“蚌埠轨迹”

24.07.2014  17:53

      定格2014年上半年发展走势,蚌埠经济走出一条行稳致远的清晰轨迹。
      7月23日,经省统计局核准,蚌埠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全面出炉:GDP增长9.7%,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连续12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省政府通报的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0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有6项总量和增速同时跻身全省前五……
        正如市委书记周春雨所阐释的:“GDP,不是评价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却是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不是干部主观追求的目标,却是地区发展水平的客观结果。
        纷繁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下,蚌埠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发展看指标,指标看项目,项目看工作,工作看作风,作风看文化”的路线图,攻坚过坎、砥砺前行,下好“先手棋”,打造“升级版”,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又迈出自信而坚实的一步。
        总量进位
        开启“速度进位”到“总量进位”、“量变”向“质变”的突破之路
        据市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7%,居全省第五。“这是蚌埠GDP增速连续第12个季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统计局局长董天放介绍。
        在他看来,铺满案头的统计报表中,更具“含金量”的是,上半年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总量进位跨入第一方阵,成为蚌埠经济逆势向上的强劲推力——
        从产业看: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8.54亿元,增速全省第三、总量全省第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04.74亿元,增速全省第二、总量全省第三;从需求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五。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4.39亿元,增速全省第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99亿元,增速全省第二。进出口总额10.89亿美元,增速全省第三;从收入看:财政总收入115.82亿元,增速全省第三、总量全省第四。
        “用电量、金融信贷等支撑指标也有力印证了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董天放介绍,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17.22亿千瓦时,增长10.9%,居全省第五;截至6月末,存贷款增速分别为25.4%和23.7%,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三。
        重返全省第一方阵,不仅要有速度的概念,还要有增量、总量的概念,增速是底线、增量是目标、总量是根本。
        “综观上半年蚌埠经济发展,总量进位是最可喜的成果,质量提升则是最深刻的变化。”市发改委主任黄静认为,在下行压力明显的宏观背景下,蚌埠得以“风景独好”,是未雨绸缪主动转型成效加速释放的结果,是近年来增速持续快于全省“累积效应”的客观呈现。开启“速度进位”到“总量进位”、“量变”向“质变”的突破之路,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7月9日,省政府召开第28次常务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确定我市城市性质为:华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淮河流域和皖北中心城市、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这充分印证了蚌埠在全省乃至更大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单顶山解读说。
      转型加速
        致力“高端化、集群化、链条化”,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替代
        回首走过的上半年,宏观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困难问题交织,蚌埠加快发展的难度不言而喻。
        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紧扣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目标,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统筹即期增长和长远发展,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确定“靶点”精准发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发展的能力。
        “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让干部用项目说话,让项目为干部说话,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市发改委主任黄静介绍,年初我市即排定了亿元以上“3461”开工项目215个,其中产业类达57%,并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发改委——牵头市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四级协调机制。
        蚌埠转型,工业首当其冲。“外部下行压力影响下,我市之所能够实现逆势而进、弯道超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深谋远虑、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推进转型升级。”市经信委主任吴永彬举例说,上半年,首位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49.8%、材料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32.3%,有力说明新兴产业正在实现“示范引领”向“支撑引领”的华丽转身。同时,中小微和民营企业成长为支撑工业增长的骨干力量,说明蚌埠经济的基础更牢固。
        蚌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不仅仅局限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亮点纷呈。随着华芳纺织、特步、现代牧业、大成肉鸡等“大块头”项目相继稳定运营或加快建设,蚌埠传统的纺织、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含量,向更具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进军。“上半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其中技改投资占比超过70%。”吴永彬认为,这正是工业存量的后劲所在。
        在服务业方面,我市着力推进业态上融合、布局上聚集、功能上综合、定位上高端,推动服务业扩规模、上水平、添活力、增效益。投资超百亿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建成投运后,市内2500余户小商品批发商户进驻,日客流量达到6—8万人,日交易额1500多万元。蚌埠万达广场、国际汽车城等项目运行良好,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前六个月,我市23个省“861”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65.4%,项目建设进度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投资总额位居全省第三。
        致力“高端化、集群化、链条化”,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替代”,从市区到县域,密布的项目工地,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更生动诠释了蚌埠依靠创新驱动、激活综合优势、进军产业高端的转型路径,为未来打开了上升空间。

  改革担当
        下好“先手棋”,抢抓新机遇,向制度创新要红利

        善弈者谋势,善谋势者成事。2014年伊始,蚌埠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列为今年“三件大事”,汇聚行稳致远的蓬勃动力。
    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对165项改革任务逐项细化实化,一项一项推进落实。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由过去的167项减少到45项,精简73%。同时,免收1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13项审批权前置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对市、区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免收2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可减轻企业及群众负担近5000万元。
        “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要靠我们一步一步迈进,皖北中心城市的地位要靠我们的实干全方位打造。”市长白金明多次强调。
        “面对宏观环境带来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主动作为,在扶持实体经济方面用足‘加法’和‘减法’。”市经信委主任吴永彬身处服务企业一线,对此有着切身感受。
        深入实施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百千万行动”,半年为企业减免抵退各类税费17亿元;开通“企业融资新干线”,已有52家金融机构、112户小微企业注册,成功融资2.4亿元;与中证资本市场监测中心合作,开通中国私募市场网“中国蚌埠”窗口版块,首批26户中小企业成功发布融资需求;建成蚌埠(皖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聚集12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上半年建成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协议入驻企业108家……围绕着企业最为关注的市场、贷款、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服务理念,倾情办实事,倾力解难题。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负责人,还是更多中小微企业老板,在外部市场阵阵“寒意”中,都切身感受到了党委政府雪中送炭的温暖。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市注册企业总数为20486户,增长16.5%,其中6月份当月全市新增注册企业457户,新增注册资本金24.5亿元。
        “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实体经济的诸多举措,都蕴含着改革的深刻含义,视野更开阔、思路更创新、发力更精准、效果更凸显。”市发改委主任黄静认为,这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增强加速崛起源动力、驱动力、竞争力的信心决心。
        2014已经过半,争先进位的号角更加响亮,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展望全年目标任务,压力大、挑战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还在路上。
        实干兴蚌,重振雄风。站在新的起点,蚌埠将持续汇聚发展正能量,释放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朝着“第一方阵”目标大踏步前进。
        蚌埠有追梦的情怀,更有圆梦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