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职教中心特色办学内涵发展再创新业绩

29.01.2016  10:35

2015年,蚌埠职教中心(蚌埠技师学院)坚持“扩规模、提质量、上项目、做品牌”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长期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内涵发展,取得了令学生家长、企业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满意的办学成效,学校的示范作用和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完成了全年招生目标任务

实施春秋两季招生,全年共招生1351人,其中全日制学生1074人,非全日制学生150人,成人教育函授生127人,完成了全年招生任务。

社会职业培训鉴定规模效益显著

充分利用国家利好政策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渠道,安全培训、创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就业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和技能鉴定等高质量地全面推进,截至11月底,培训和鉴定人数达到16474人(含与城南驾校合作培训5200人),有效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同时,成功获批了安徽省安全生产考试机构和安徽省退役士兵易地教育培训机构,拓展了培训鉴定领域。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取得突出成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突出。以“国示范”项目建设为引领,该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市内外33家企业开展了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师互聘、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与鉴定等方面合作对接。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与其中13家合作企业开展了“工学一体”就业就学工作试点,组建“冠名班”。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成为安徽省首批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专业,按照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校办公司与蚌埠凯盛、精菱玻璃和兴宇轨道等多家企业合作,承接生产任务,实现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典型模式。数控技术专业形成“工学结合、以赛促训”人才培养模式。电子技术专业以精品课程引领辐射,推进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电子商务专业构建“3+1+1+1”人才培养模式和 “商学融合、自主创业”教学模式。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施“师徒结对,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消耗性实训到生产性实训”的转变。全校各专业全面推行“以赛促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做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改革成绩突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是该校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年一度的“技能竞赛活动月”活动和技能大赛已成为该校检验和展示师生技能水平的平台,对激励和引导全校学生苦练技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的成绩位列全市首位。在2015年全市技能大赛上,该校师生共获得28个一等奖、32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省级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7个,奖牌数和总分全市第一。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3个项目均获得三等奖,为蚌埠地区唯一在国赛上获奖的学校。在“中望杯”全国机械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银两铜。

课程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共同完善了以“素质+特长”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内容,按照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继续进行精品课程开发,4门精品课程经省专家组验收。继续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目前校本教材已编写了28本,其中15本正式出版使用,另外各专业共参与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53门。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理论考试、技能鉴定、企业评价三位一体的学生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学科成绩过程性评价方法的改革。

以“创城”为抓手全面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该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职业教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与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融合,加强宣传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打造了平安校园,保持了校园稳定。德育工作获全市年检一等奖,谢铭同志被评为全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房慧萍老师被评为全市第二批名班主任。

成功举办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做奋发有为新一代中职生” “红五月”经典诵读暨大合唱比赛。参加了蚌埠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参演节目音乐剧《职教风采》受好评,被选送省里参赛。开展了“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倡导文明祭祀 保护生态环境”主题教育活动、“俭以养德,文明餐桌”活动,举办了 “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月”、体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组织了第十二届全国中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加强学生食品卫生、交通安全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学校平安无事故、无犯罪。坚持班级月考核制度,环境卫生整治效果明显。评选和表彰了优秀班主任、“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四名学生被评教育局为“最美珠城孝心少年”。关爱家庭困难学生,严格、规范地落实了学生免学费和资助相关工作,顺利通过省市专项检查,目前全校共有352人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共有1600人享受到国家免学费。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发展职教,教师为本。该校始终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将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以老带新、三优评选、技能大赛、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企业锻炼、“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和方式,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邀请了4名国内顶级专家到校,举办了《微课制作》、数字化校园应用培训、艺术人生、工业设计变革等专题讲座;组织了202名教师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学习。李方显老师入选全国教师队伍建设“万人计划”,周少梅、王旭两名国家级技能大赛裁判员受邀分别执裁了全国电器安装与维修、电切削工技能竞赛。

在2015年度“三优课”评比中,该校共获得44项省市奖励,居蚌埠市职业学校之首,其中张璐获得三优精品课省级一等奖,路苗章获得三优课件省级一等奖。3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合肥参加了全省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和信息化实训比赛,其中方习贵获信息化实训比赛二等奖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大赛、另2名教师获三等奖。市级课题“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顺利结题。本年度共安排了1名教师赴德国考察学习,1名教师赴台湾考察学习,8名教师参加国培,14名教师参加省培,3名教师分别到马鞍山钢铁公司培训中心、安徽叉车集团等企业实践,还有1名教师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足球教练员培训班。邀请世界级和国内顶级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分别举办了《微课制作》、数字化校园应用培训、艺术人生、工业设计变革等专题讲座。

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

2015年,获批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方向)省级重点专业和电子商务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得到了80万元的省级财政的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了十多个专业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网店美工实训室、电商客服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新建了1个电子产品装配生产线,新增各类实训设备近300台(套),总值近千万元。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设备得到极大提升,带宽由过去不足百兆提升为双百兆,构建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升级了校园安防系统,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全面提升了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推进就业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落实校企合作“冠名班”和“工学一体”试点工作培养协议,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推荐,举办校园招聘活动,顺利完成了2013级700余名全日制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工作,学生一次性就业安置率达98.6%。对口安置率达87.8%,获取近20万元的“冠名班”补助资金。

向本市液力机械厂、晶菱机床、大富机电等十余家企业,输送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模具钳工、装配钳工、焊工等六个紧缺工种200余名毕业生,解决了企业的“技工荒”。 2013年以来,向蚌埠老约翰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蚌埠海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蚌埠市意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蚌埠浩宸商贸有限公司输送了西点艺术、电子商务、财会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1500余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班子落实校务公开,全面依法治校,扎实开展了“三严三实”教育。工会加强了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开展了送温暖慰问活动,完成了教职工体检,组建了教工志愿者队伍参与创城,夺得了 2015年市教育系统教职工羽毛球比赛男子团体亚军、女子团体第五名和全省技工院校排球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团委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组织社团活动,开展学雷锋、敬老爱老、“文明礼貌月”系列活动,丰富了师生课外生活。信息宣传工作有效提升了学校软实力,受到教育局好评。师生食宿、校园安全等保障有力,保了一方平安。

2015年学校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特别是示范校项目建设引领下,经过了两年的建设,学校软硬件建设都有了质的飞跃,办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市已处于领先水平,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成果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发挥了示范作用。2015年6月,副省长谢广祥在该校调研后,称赞该校是“一所真正的职业学校”。

2016年是落实“十三五”教育规划的开局年。2015年底,全市职业教育会议的召开,为加快蚌埠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围绕蚌埠市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办学方向逐步调整到满足学生就业、中高职街接升学、创业教育、出国等四个方向上来,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工作,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人才支撑。(刘兴联 特邀通讯员:项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