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深化“江淮普法行” 将纸上法律搬进群众心里[法制日报]

04.08.2016  22:38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公民的心里。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
  安徽省蚌埠市自2009年启动“江淮普法行”活动以来,已成为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引领。今年的“江淮普法行”活动,蚌埠市以“实施‘七五’普法,建设法治蚌埠”为主题,对普及行、宣传行、督查行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

普法融入日常      点滴映射法治光辉
  蚌埠市在开展进机关等“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时,借助于电影、花鼓灯、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将法治的观念深植百姓心中,成为行动自觉。
  蚌山区曾专门组织住建委和拆迁办工作人员旁听了一起拆迁补偿款纠纷案件,以活生生的事例,增强了工作人员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规范意识,补齐了法律知识的短板,使依法行政的能力大为提高。活动期间,全市已组织中心组开展宪法法律、党章党规专题学习活动265次,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10次。
  “这样的活动,我们欢迎,越多越好!6月29日上午,50名普法志愿者来到经开区金滨社区,以有奖问答的形式向居民开展普法宣传。鲁大妈带着孙女一连答对了三个问题,捧着奖品高兴地说。
  在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前进路第二小学,前进二小校长韩璐告诉记者,该校通过自编的校本课程和自导的微型电影等方式,让孩子能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内涵,从小树立法治的观念,而且在“小手拉大手”的影响下,家长也在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中受益匪浅。

法治服务发展      探索形成“蚌埠经验
  “本来差点闹上法庭的,后来法律顾问来把道理说明白,很快就解决了。”说到法律顾问,怀远县白莲坡镇管庄村村民李富贵满是感激。因为赡养问题,他差点和儿女对簿公堂,幸亏在法律顾问邹浩的介入下,问题迎刃而解。
  不久前,怀远县51个贫困村18248户贫困户都收到了“家庭法律顾问连心卡”,上面印有法律顾问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该县157名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法律顾问,不仅能帮助村集体审查新建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涉及的协议、草案等法律文书,参与重大项目的谈判、签约,还能在贫困户遇到经济纠纷或维权时提供法律帮助、申请法律援助等。
  “普法+扶贫”的新模式,不仅化解了难题,还有效预防了贫困户在脱贫中触及法律底线,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蚌埠市已经形成了“六个特色”做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文明城市创建,设立家庭法律顾问,保障平安蚌埠建设,助力精准扶贫。

普法法治结合      不断促进行动自觉
  去年5月,蚌埠市是安徽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新形势下,将法律普及与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相结合,更加注重普法工作制度化建设,成为蚌埠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新举措。
  “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使法治成为所有行为的准则。”在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副主任、法工委副主任张永久看来,法治是推进依法治市的基础,更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获得立法权限后,蚌埠市通过《蚌埠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规定》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工作作出了规定。此外,该市公民还可以通过申请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了解法规审议情况。座谈会、论证会以及公布法规草案等形式,使尽可能多的普通市民参与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今年5月1日,蚌埠市第一部地方实体法《蚌埠市龙子湖景区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就多次召开座谈会,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条例还规定了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责,明确监督景区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执法检查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以《蚌埠市龙子湖景区条例》为起点,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城镇绿化、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以法律为准绳,为发展作保障。”张永久认为,只有当普法与法治结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治才能真正成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才有了更坚固的基础和底气。

稿件来源:2016年7月30日法制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