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义乌商贸城“中国梦”主题馆:传播核心价值观

15.12.2014  08:14

  【编者按】阔步向前的中国,跨越崛起的安徽,是充满活力的“梦工厂”。梦想照进现实,变化无处不在,故事精彩纷呈。本报记者沉下基层、走进田野、融入生活,触摸时代发展,挖掘凡人善举。本报今起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用有“温度”的故事,生动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念,生动记录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安徽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江淮儿女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12月10日,飘着蒙蒙细雨,记者走进蚌埠义乌商贸城的“中国梦”主题馆。琳琅满目的“中国梦”创意产品,用物质形态来承载精神传播,正能量的无声流淌,让人们的生活更明净、更芬芳。

  小商品、大市场、核心价值观,三个单独模块如何融通架构?记者在这个全国第二家、全省唯一的“中国梦”创意产品展馆内外,细心寻找着答案。

  一位商户的选择:用小商品传播核心价值观

  12月10日一大早,蚌埠义乌商贸城“中国梦”馆的副总经理邵君,信步走进“中国梦”馆。

  “馆内展示并销售400余种‘中国梦’小商品,特色是在日用小商品上,巧妙艺术地植入‘中国梦’元素,以润物细无声方式,传播主流思想和正能量。 ”个头不高,温文尔雅的邵君,眼镜背后的目光,精明而诚恳。

  随手打开一块围巾,一个喜庆的中国娃娃正冲人咧嘴嬉笑;撑开一把雨伞,一幅小桥流水、田园丰收的中国画,让室内瞬间变得明亮;端起一个茶杯,杯上一条“开拓牛”栩栩如生、勇猛憨厚……在蚌埠商贸城“中国梦”馆,小到手机壳、餐具、玩具,大到行李箱、屏风、床上用品,400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要用的小商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

  邵君是浙江人,来蚌埠考察投资已有3年。今年7月初,邵君接到新“任务”,在蚌埠义乌商贸城开设“中国梦”馆。 “从有了点滴想法,到拿出一纸方案,再到建成营业,只用了短短两个月。蚌埠市委、市政府,还有集团总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回想当初,邵君有些激动。

  他最初也不免有些担心。 “‘中国梦’小商品,是个新鲜事物,市场接受度如何?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1000多平方米的展馆,装修100万元,货源50多万元,日常运营每月成本3万余元,这些数字,层层压在心头。作为一名商户,要牢记社会责任,可也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很快,担心消除了。

  “政府加大对我们商品的宣传,总部免除展馆的租金,订单在慢慢多起来,虽然现在还没盈利,但订单在增多,‘中国梦’小商品未来肯定有大市场,它美化百姓的生活,为社会增加积极向上的力量,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邵君说。

  一个“大客户”一次订购了300只拨浪鼓,一个消费者买走了5架儿童小钢琴,一个顾客等了两天才购买到“中国梦”行李箱……居民、社区,学校,机关订单飞来了,连一些外地客户也对他们“中国梦”小商品赞不绝口。

  邵君站在“中国梦”馆内,像介绍自家孩子一样神采飞扬地介绍着小商品。这时,他手机响了,接完电话,脸上笑意更浓了。 “安徽一个南方县的客商,要订购8000副‘中国梦’春联,国家好,社会好,我的生意怎么会不好? ”邵君说。

  一位校长的惊喜:让梦想照亮孩子的人生之旅

  在蚌埠吴安小学,“中国梦”创意红灯笼在风中飘荡,教室门框上、黑板前,天花板底下,中国梦创意喜庆产品,映红了孩子们的脸。在校长潘银的布置下,校园中的大小角落,充满了温馨的中国梦气息。

  12月初,潘银和老师们到商贸城逛逛,采购用于布置校园的节日用品和学生文具,在“中国梦”馆,找到了“惊喜”。“早就想营造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从教室文化角布置、走廊宣传标语等小细节,融入中国梦的元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小商品。 ”潘银说。

  红灯笼10元,削笔刀15元,笔筒14元,铅笔8.5元……徜徉在“中国梦”产品展示厅里,丰富多样的“中国梦”创意文具,价格实惠色彩明亮,潘银对此挺满意,第一次采购,就购买了1000多元的学习文具。

  “以前,想在学习文具上融入‘中国梦’元素,过程非常复杂。先做好设计,打好样板,跟厂商沟通,还涉及到版权问题。我们一个小小学校,实在没精力物力财力去实现想法。这里的创意产品,一次性能满足我们所有需要。 ”潘银说。

  潘银的教育理念,是用梦想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旅,照亮未来的人生之路。从2012年开始,吴安小学举行了19个“中国梦吴安梦”社会大课堂系列活动。走进海校,体验军旅生活,激发家国情怀;走进枣庄,与革命先驱事迹零距离,开启红色教育之旅;走进古遗址,感受双墩古文化的魅力……

  “我的‘中国梦’是长大后发明一种药水,让所有生病的人喝了这种药水,就再也不会生病,永远快乐地生活。 ”一年级一班的同学高校说。在他们班的教室里,一个个孩子们的“中国梦”写在小纸片上,晒在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梦想像一盏引路明灯,像才露出海面的一支桅杆尖头,在琅琅读书声中一天天变得清晰明了。

  一位母亲的感触:给平凡日子增添向上的力量

  “实用、美观,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亲戚朋友称赞我们家有品位呢。 ”蚌埠市陶然北岸小区44号楼3单元101室女主人金艳笑呵呵地说。

  进门的玄关,挂着纸灯笼和红红火火的中国结,客厅沙发上方,挂着“劳动美”“孝文化”和“荡起梦想”三幅挂画;厨房用的油盐酱醋瓶罐造型可爱,印着五个小字“德者有余庆”……

  “家里文化氛围,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金艳有一儿一女,儿子邵梓恒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是一个活泼又调皮的小男孩。金艳想教育儿子力所能及地分担一些家务,周末时分配给他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但是邵梓恒总是振振有辞地说:“现在是21世纪,我是未成年人,你不能使用童工。 ”这让金艳哭笑不得,自从客厅上挂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劳动美”挂画,妈妈给儿子派活,儿子不干,妈妈一指画,邵梓恒就小大人似的忙开了。

  女儿邵靖茹只有4岁,一个胖娃娃扎着小辫荡秋千的拨浪鼓,是她目前最喜欢的玩具。有一次,金艳在家做饭,女儿跑到厨房,指着米桶上的图案,问:“妈妈这个是什么呀?这是什么字呀? ”

  金艳拿起米桶,一边指着擦汗的农夫图案,一边念道:“一滴汗,一粒粮。我们天天吃的白米饭,就是这样种出来的。”小靖茹一个劲地点头,自己接着说:“我以后要把饭吃完,不要浪费,农民伯伯很辛苦。 ”

  “不仅对孩子是一种教育,对大人也是一种激励,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增添向上向善的力量,激励我们在每一个追梦的日子里挥洒汗水。 ”金艳告诉记者,亲戚朋友都说她家充满正能量,是一个很温暖很有爱的地方。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