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乡村中学校长王启学:给师生一个宜人的“家”

24.07.2014  11:50

在蒙城教育系统,提起王启学校长,认识他的人都会跷起大拇指,每到一所学校,他能靠自己的一套方法,迅速带活一所学校。王启学的乡村教育梦想始于1989年蒙城师范毕业的那一天,如今,已在农村学校摸爬滚打了25年头,工作中他一直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学校变化大,办学水平提升快,尤其王启学被调至各方面落后的岳坊中学任校长期间,在2013年中考中,该校的参考率、优秀率等“六率”综合评比位居全县农村学校第一名。现任蒙城县板桥中学校长。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更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延伸的基础。2012年11月,因工作表现突出,王启学又被调至板桥中学任职。王启学看到板桥中学的整体环境建设落后,经过认真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国学引领,孝老敬亲,家校一体,爱满乡村”的校园文化理念,实施了道路硬化、场地绿化、环境净化、校园人文化、氛围书香化、设施艺术化“六化”工程。

图书不能成摆设,被学生翻烂了、借走弄丢了,也比放在阅览室强!”在王启学的主抓下,板桥中学改建了“博雅楼”图书馆、班班设置图书柜,让全体学生共享阅读资源;设置电子声像读书平台,让学生从更广泛的途径和方式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学问,使阅读成为该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自觉习惯,成了板桥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一套《国学经典读本·孝亲》校本教材、建一条孝亲教育文化长廊、建一个孝亲教育实践基地、留一道“孝亲”家庭作业……为探讨学校孝道文化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感恩,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王启学围绕“孝老敬亲”主题,将“六个一”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在今年全市一季度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会上,板桥中学作为参观点作经验介绍。该校一毕业生在探寻母校时激动地说:“学校变化太大了,尤其是校园环境,都快赶上我现在就读的大学了!

练好硬功夫,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队伍,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不但要靠硬功夫,还要在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上下功夫。”王启学说。

练好硬功夫,王启学主要靠的是名师成长工程。除了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公开课邀请赛、课件制作大赛等系列赛课,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建设等举措外,学校的  “走出去和请进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二十多位教师分赴淮北师范大学、上海闵行区、宿州学院等进行学习。今年暑期,得知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来蒙城培训英语师资,王启学又为全校英语教师争取到了难得的机会。此外,学校还邀请了省级特级教师程杨木、淮北师范大学教授董奇峰等到校讲学、授课,并与浙江、上海、江苏等学校结成友好对子。

在这里教书,感觉挺幸福的,没事可以练练嗓子、做做运动、享受一下中医养生带来的妙处。”板桥中学一位数学教师方明说出很多教职工的心声。

要想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一定要给他们广阔的精神和生活空间。”为了这个目标,王启学起初可没少费脑筋。先是想方设法为他们营造“”的感觉,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还要为他们的身心健康着想。

看着老师们在体育场、KTV、阅读吧等设施里尽情施展,欣赏着教师展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听到他们发出的爽朗笑声,王启学会心地笑了。因为,他觉得他做到了。

打好“三张牌”,让每个孩子心中充满阳光

每周的一、三、五中午,板桥中学音乐馆里,总能传出优美的小提琴声,也是那个时候,学校里的小提琴爱好者们,总喜欢拉着王校长,让其陪他们练琴。练习结束后,孩子们又开始拥着王校长朝食堂走去,与他共进午餐。等孩子们爬上床铺,进入午睡梦中时,王启学又会蹑手蹑脚过来查房,生怕惊扰了他们的美梦。在孩子们看来,王启学的每一个举动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他们的内心。

每到一所学校,王启学总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该校的教育理念,而对于以寄宿为主的板桥中学,“让每个孩子心中充满阳光”就是他推行的教育理念。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果断地打出了“三张牌”。

注重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组织全体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演好“代理家长”角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陶冶身心;依托家长委员会,传播安全知识、通报办学情况,交流育儿经验。

丰富留守儿童业余生活。“关爱留守儿童,应该想着把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进校之初,王启学就在教职工会议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随后,校园里便多出了音乐室、体育馆、开放书屋、茶艺馆等,供孩子们随意发挥。

开展心理关爱。学校扩建了心理咨询室,添置了沙发、沙盘、图书、电话,组织心理咨询师外出培训。同时,还提出“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心理咨询师”的号召,给每一位班主任订阅一份相关杂志,鼓励班主任加强学习,更好地服务留守儿童。(徐靖 郭玉岩 特约通讯员:于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