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茶村的困局"后续:省农委将帮助天宝岩村恢复生机

13.06.2017  12:43

本网报道引发各界关注

安徽省农委将帮助天宝岩村恢复生机

  中安在线讯 5月23日,本网发表《 记者调查:一个安徽传统茶村的产销困局 》一文,详细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天宝岩村有村民反映漫山好茶无人摘,茶叶卖不上价的情况,发表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反响——

    多部门关注省农委着手调研

  本文报道后,安徽省农委高度重视,省农委网站头条转载了此文,并即刻联系休宁县政府、县农委、县茶叶局等单位开展实地走访,进行调查研究。

  休宁县将相关情况以书面材料形式报至安徽省农委特产处,并结合报告内容,形成《天宝岩村茶叶产销困局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措施报告》。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农委特产处获悉,目前,安徽省农委已经着手开展了对天宝岩村的扶持与帮助。

    原因——

    劳动力短缺标准意识不强龙头企业不强

  传统茶村没落,是偶然,也是必然。

  根据安徽省农委特产处提供的调研报告显示,天宝岩村是休宁县海阳镇新塘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170人,茶园面积670亩,人均茶园4亩左右,是一个传统的茶叶生产村落。

  由于该村地处休宁县城近郊,相比较而言,农民的收入渠道相对较广,而传统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近年来持续减少,据实地走访,全村现有人口176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以及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116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人口仅为40人左右,平均年龄50岁以上(其中70岁以上有10人)。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不仅影响了茶园中耕、施肥、修剪等日常标准化管理,也使得采茶标准、制茶工艺难以得到改进。

  同时,标准意识不强,影响了茶叶效益提升。据悉,今年在茶叶开采期,当地鲜叶价格大致在40元每斤左右,与往年基本持平,但由于今年开园迟,名优茶采摘期短且集中,同时在名优茶生产期间,由于大部分村民的标准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采大不采小”的采摘方式,前期不愿采摘,而中后期又来不及采摘,使得大部分鲜叶原料难以达到名优茶等级标准,从整体上影响当地春茶的鲜叶价格。

  此外,龙头带动不强,影响了基地茶叶产销。近年来,该村茶叶基地一直为休宁科兴茶叶农民合作社的原料基地,并依托科兴名优茶厂进行加工销售。

  据调研报告显示,科兴名优茶厂是一家生产中高档名优茶为主的企业,其销售方式与渠道一直以企业、单位团购茶为主,自1997年以来,企业通过合作社在当地收购鲜叶,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其平均收购价格以高于市场每斤2-3元进行收购,该企业在其发展高峰期,在该基地年收购原料数量达到10吨。

  但近两年来,由于企业没能适应市场形势,产品结构、经营方式转型不够,造成销售渠道不畅,特别是单位采购茶数量下降了80%以上。同时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收购鲜叶时提高了鲜采摘标准,企业在当地原料收购量减少到2000斤左右。

    措施——

    省农委多层面多角度开展扶持

  针对这些情况,省农委特产处表示,将着力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帮助这一传统茶叶生产村恢复生机。

  一是增强基地农户的标准意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改变当地农户传统的“采大不采小”的采摘方式,提高茶叶采摘标准,以满足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

  二是提高基地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在该村的茶叶基地开展“五统一”(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管理模式,提升基地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始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提升基地标准化、组织化水平的同时,积极引导科兴名优茶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趋势,转变经营理念、拓展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县内外相关企业合作,增强企业实力,更好的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四是引导发展茶叶新型业态。充分利用该村近城郊区的优势,鼓励引导村集体发展以茶叶为主的休闲农业,鼓励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开展茶叶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拓茶叶销售渠道。

  至于扶持成果如何,能不能帮助天宝岩村改变现状,本网将持续进行关注。(记者顾继月)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顾继月      编辑: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