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芜湖、合肥、歙县教育装备工作创新实践经验被教育部安排在全国会议作书面交流

28.01.2016  13:21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装备工作会议上,我省芜湖、合肥、歙县开展教育装备工作创新实践的经验做法被教育部给予肯定,并作为典型案例安排在大会上作书面交流。

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各类教育装备大量配备学校使用的新形势下,我省各地按照国家和省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发展,抓装备管理,促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此次大会交流材料,共筛选、确定了24个省的37个典型案例材料,我省3个市县材料被推荐,为全国各省市最多。芜湖市的案例材料是《创新评估机制,提升全市教育装备管理应用水平》、合肥市的案例材料是《全力建设图书馆里的学校》、歙县的案例材料是《大山里的信息高速公路养护队—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设备维修服务新模式》。


创新评估机制 提升全市教育装备管理应用水平

芜湖市教育局

(2015年11月)

芜湖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的节点上,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和应用上,促进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为此,认真抓好顶层设计、坚持先行先试,精心组织开展全市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

一、坚持先行先试,用新理念促进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新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实施以来,省教育厅相继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校图书馆理使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管理使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加强教育装备工作的要求精神,市教育局坚持先行先试,在全省教育系统率先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学装备管理与应用专项考评工作,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教学装备管理与应用考评实施办法及考评细则》,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考评的通知》,对各县教育局和所辖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予以专项奖励。开展专项考评的创新之举,在各县区迅速引起共鸣,并在实践中持续发酵。市教育局因势利导,深化考评机制,为探索在全市提升教育装备的管理与应用水平工作,在舆论、思想、组织、制度、程序与办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分类指导,促进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规范化

去年以来,市教育局坚持从顶层设计切入,从统筹城乡落笔,通过创新考评机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对市所辖四县开展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专项考评基础上,全面启动“芜湖市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市教育局下发了《芜湖市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实施方案》(芜教备[2015]4号)文件,市、县区教育局均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督导、基教、人事、计财、装备等部门参与的活动年领导组,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教育装备管理应用齐抓共管的有力局面。全市中小学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多部门参与的活动年推进领导组,扎实开展管理应用年活动。

为推进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深入开展,市教育局出台了《芜湖市县、区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考评细则(暂行)》和《芜湖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考评细则(暂行)》,将管理应用的触角延伸到每一所学校,把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从教育装备的组织与领导、建设与配备、管理与应用、队伍与培训等方面,引导各单位对照考评细则,建立健全制度,分解目标任务,强化主体责任,推进工作落实。

考评机制的创新和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的开展,成为芜湖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的重要抓手。各县区教育局、中小学,严格按照活动年的四个阶段开展工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本区域、本单位的活动方案及考评细则,认真开展专项考评活动,镜湖区和三山区,通过几上几下的检查,寻找差距,不断推进装备管理与应用;无为县成立了由局领导为组长的5个专项考评小组,对全县140多所中小学全面开展了专项检查;弋江区针对市级专项考评所提出的整改意见,立即以教育局名义印发了《市装备管理应用考核情况通报及整改措施》,并以现场会方式落实工作。

在教育装备建设与设备方面,各县区教育局针对基层部分学校实验室成套设备老化、图书信息化管理欠缺、网络机房和教师用机缺口严重、教育装备用房不足、卫生室普遍缺乏等问题,对照标准制定年度装备计划,安排装备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按时完成采购任务,稳步提升学校教育装备水平。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三山区、弋江区2014年已通过均衡教育“国检”;芜湖县、三山区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所辖学校图书馆工作进行集群化管理;南陵县在全省率先建起了一百兆城域网;繁昌县为中小学校尝试进行了3D打印的特色教育装备配备。

在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方面,各县区教育局针对基层部分学校教育装备管理意识欠缺、制度缺失、运用效率低等问题,督促所辖学校制定和完善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和班班通设备的管理制度,强化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有效提高了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避免了教育装备的闲置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教育装备的效能。其中,无为县编制了《教育装备与应用工作手册》;三山区印发了《班班通管理与应用制度》;繁昌县、南陵县统一制定了各项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管理制度和台账表格;市一中将教育装备管理应用提升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制定了学校功能室工作的月报制度,促进教育装备及应用管理由原来的“备案式”管理转交为“动态式”实时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市三中迅速处理化学实验准备室留存的瓶瓶罐罐的安全隐患,同时解决体育器材保管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在教育装备队伍和培训方面,各县区教育部门针对部分学校管理人员不专职、管理队伍不稳定;对各功能室管理人员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欠缺;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专职教师缺乏,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难、留人难等问题,督促所辖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同时开展县级培训;积极督促所辖学校做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缺编问题的解决方案;督促各学校为各功能室配备专兼职管理员,突出绩效考核的权重系数,努力使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保持稳定。三山区积极挖掘教师潜能,鼓励教师参加第二专业(音体美卫、小学科学)的学习,并做好培训;繁昌县将教育管理应用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在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等方面南陵县尝试实行教师“走校化”管理,弋江区实行教师无校籍统筹管理,进一步均衡辖区教育资源。

三、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用新机制促进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科学化

芜湖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工作通过以专项活动为平台、专项考评为抓手的运行机制,不仅掌握了各单位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的现状,而且摸清了各单位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底数。创新运行机制产生了蝴蝶效应: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加大教育装备经费投入,夯实教育装备建设基础,不断引用教育装备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与丰富学校教育装备内涵;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狠抓制度建设,把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纳入了各级工作考核体系,纳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考核之中;三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配齐音体美卫、信息技术及小学科学专兼职教师,提高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使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两年来,经过自上而下的思想引领和由点及面的试点示范,新机制促进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形成了“一个主线、两个同步、三个提升”的工作格局。“一个主线”即以全面提高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能力和水平为出发点,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水平;“两个同步”即以专项活动和专项考评为抓手,同步推进各县区所辖中小学和直属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三个提升”即用新机制,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能力的提升,促进科技教育装备服务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芜湖市教育局决定在认真总结两年来的教育装备管理应用专项活动和专项考评工作的基础上,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将好的做法、亮点、经验形成为好的制度并以全市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现场会形式加以推广。市教育局决定进一步完善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制度并将其纳入芜湖市对县区教育督导评估和对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体系中,建立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工作的长效机制,促使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使之走向常态化。


全力建设图书馆里的学校

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

(2015年11月)

阅读是人和知识世界的对话,不仅能够开拓儿童的视野,还能够丰富儿童的心智发展,让他们开心快乐。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高度学校图书馆建设,大力支持校长把学校变成图书馆,建设“图书馆里的学校”,让少年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精彩人生筑牢基础。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

(一)优先推进学校图书馆建设。“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场所,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包河区把学校图书馆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先落实,整体推进。以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和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契机,加快学校图书馆建设。创造条件新建或改扩建学校图书馆,实现校校有图书馆、阅览室。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配备优质图书,目前,小学生均图书达到25册,中学生均图书达到35册,较好地满足了师生学习需求。我区望湖小学图书馆还被评为全国2015最美校园书屋和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同时,区域搭建“书香包河”电子图书网络阅读平台,目前平台上有17412册电子图书,面向全区师生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师生阅读资源。

(二)严格学校图书馆管理制度。制定《包河区关于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学校图书馆基础条件建设、图书采购、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图书管理等进行明确要求,对全区学校图书馆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区教体局和学校均成立图书馆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网络。定期举办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对书籍排架、编目等进行专题培训,推进学校图书馆管理专业化。支持开展图书馆建设工作交流,在区内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基础上,先后组织部分校长和图书馆负责同志赴荷兰、香港等地考察交流。全区各校因地制宜,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图书馆特色建设。区教体局在常规督导中专题督查学校图书馆管理和使用情况,并作为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场馆建设,确保图书质量

(一)建立多个层级图书馆。每所学校都建立了开放式的学校图书馆,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同时将图书馆延续到家庭,建立家庭书架。近年来,学校在学校文化打造过程中,专门建设了一批适宜学生阅读的场所,凸显阅读文化。如屯溪路小学建立了四级图书馆——中央图书馆、校园开放书吧、班级图书角、学生家庭书架,中央图书馆由6间大教室组成,分为科学馆、文史馆、艺术馆、绘本馆、外文馆和游戏图书室;每天更换5个开放书吧的书籍,将图书馆里最新、最受欢迎的图书搬到距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谢岗小学因为位于老城区,校舍面积小,所以把图书馆建到学校走廊处及每个班级,定期更换图书,方便学生阅读。

(二)精心挑选各类书籍。配齐配足图书,严把图书质量关。当前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采购时实行最低价中标,图书供应商往往把一些库存的非畅销书供应给学校,这些图书可读性不强,不受学生欢迎。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包河区通过招投标选定新华书店、时代传媒两家图书协议供应商,由学校校长现场采购或提供指定数目,确保图书质量。同时,定期淘汰对学生成长意义不大的老旧书籍。学校还结合社团建设需求,配备篆刻、手工、书法、乐团等专业书籍,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三)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图书馆的功能,以前知识和信息的唯一载体是书,现在有了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包河区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快车道。把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教育信息化结合起来,普遍采用了微机管理,实现了图书阅览微机化;增加了电子阅览,配置了大量电子图书,实现了图书阅览电子化;阅览区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供阅读课教学使用,实现了阅览直观化;在图书馆附近设立报告厅,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阅读、研讨、展示一体化。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把信息技术引入图书馆,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我区部分学校图书馆实现了联网互通,如一所学校的某本图书全部被借阅,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其他兄弟学校相应图书储藏情况,实现联网馆际互借。

三、优化场馆管理,发挥图书效益

(一)配齐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均配有图书馆专兼职管理人员,为使图书馆管理更规范高效,包河区多数学校都增设图书馆主任一职,积极吸纳家长义工进入图书馆,进一步丰富图书馆工作人员力量。太湖路小学等学校为了凸显学生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管理图书馆。加强图书馆教师培训,在每年的培训计划中安排开展图书馆管理人员专题培训。

(二)全力服务师生阅读。将方便师生借阅放在首位,科学安排图书馆场地,多设置在一楼;科学安排开放时间,避免与上课时间冲突;书架由高变低,处处可见图书。每年,学校对起始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借阅培训,让学生掌握借阅方法。为方便学生借阅和还书,曙宏小学等学校提前录入学生信息,实现学生按手指就可借书;华山路小学设立卡通还书口,学生随时可以把图书放入还书口,图书馆老师通过扫描条码就可以登记入库。为给读者创造一个优良的读书环境,各学校开动脑筋,把大树、绿叶、花卉引入图书馆,就连窗帘的选择也颇具匠心,使读者有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在装修过程中,所用材料均考虑了环保因素。一些学校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楼顶、花园、长廊,开辟了室外阅读空间,放置了不锈钢座椅、大理石桌凳,设计了富有文化气息的遮阳蓬、亭台,使室内、室外遥相呼应。各学校均在图书馆室内外,设置了人文性、激励性的名人名言,有的学校增加了图书馆常识介绍,有的学校图书馆安装了背景音乐系统。通过给读者创设一个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阅读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师生在这格调高雅、宽敞、安静,富有浓烈文化气息的环境中阅读书刊,增进知识,塑造灵魂。

四、开展特色活动,实现趣味阅读

(一)强化民间阅读组织带动作用。2012年3月,“石头汤悦读联盟”在包河区正式成立。联盟成立的目的是通过区域内的学校抱团,共同致力于阅读推广,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联盟实行校长轮值制度,定期召开校长圆桌会议,解决图书馆建设和学生阅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石头汤”香味的扩散,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了联盟。从最初的屯溪路小学、望湖小学等8所发起校发展到30余所成员学校,不仅包括公立小学,还囊括了进程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和乡村学校。依托石头汤阅读联盟,还成立了合肥学校图书馆老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旨在提升图书馆协会老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并协助各成员校的图书馆建设,加强联盟校之间校际联络与交流,推广儿童阅读。这些因为兴趣而生成的民间阅读组织非常具有生命力,成为行政推动的有益补充,为全区师生阅读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各学校结合阅读课,将图书馆建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师生、亲子读书活动,开展“故事爸妈进校园”等活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图书馆内开辟展示区,展览师生读书成果,如读后感、读书笔记、发表作品、自办小报等,图书馆让每个学生都能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成为潜在的、延伸的课堂,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32中、师范附小等学校还开设读者日活动,把部分畅销图书作者请到校园,为学生讲述图书内容,解答读书中遇到的困惑,受到师生欢迎与好评。一些学校还配合读书活动,依托图书馆,创办校园文学社团,办起师生、家长喜欢看的校报、校刊,取得了明显效果。更可喜的是,我区很多中小学校长带头走进图书馆,带头改变中国人的读书窘境。校长读书带动了教师读书,教师读书带动了学生读书,形成了学习型校园的良好氛围,为学习型社会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包河区的学校图书馆建设和阅读推广活动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建设图书馆里的学校,走进包河区的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感受到浓郁的阅读氛围,阅读文化已经成为包河区的一个鲜明标志,成为提升生师生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


大山里的信息高速公路养护队

----安徽省歙县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设备维修服务新模式

(2015年11月)

学校大批配备的“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教育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种种故障问题,成为困扰许多地区学校的一大难题,如何找到破解良方是新形势下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近四年来的工作实践,歙县在创新保养维修机制,保障教学应用、提高设备完好率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歙县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三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薄弱县,老区的经济基础较差、山区的交通不便、库区的交往困难等成为“三区”县信息闭塞的主要原因,一度影响了县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十二五”以来,歙县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小学实施了“班班通”项目,为841个教学班安装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在199个教学点实施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了包含教学点在内的1171个教学班的“班班通”全覆盖;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实质性地进入了课堂,数字资源真正地应用于教学。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歙县已成为历史。

2012年9月,歙县首批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82套班班通设备投入使用,9月中旬各项目学校上报的故障达到75台次,占整体设备的40%,具体表现为一体机触摸不灵、开机无信号、死机等等。虽然积极向供应商报修,督促他们及时派人来维修。但由于故障率高,厂商售后人员根本就忙不过来,无法保证及时上门维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

设备能否长期使用,解决好维修和保养是关键。为了让已安装的1000多套教学设备及各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长期、正常、平稳、有效地运转,歙县教育局积极探索 “三个确保”的运维工作机制、完善“两支队伍”的建设、搭建歙县远程教育网和歙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平台两个网站交流平台,全面保障教育信息化设备在中小学的教学应用。

一、做到三个确保

1.确保学校领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安装后,仅凭集成商的售后服务不能适应歙县这个“三区”特点的管维需求、不能及时真正排除设备的故障、不能满足“三区”学校的教学要求,县教育局要求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符合歙县实际的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可行性方案,要求各学校领导真正在观念上转变到位、思想上重视到边、工作上大力支持、经费上舍得投入。

2.确保经费投入到位。要求各学校把公用经费的15%用于教育信息化方面,并首先要确保经费用于设备的管维,强调修复一台比新买一台更有意义。把经费的投入情况列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范围。近几年来的经费使用情况统计表明,全县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比例都在18%以上。

3.确保职能部门工作得力。加强对电教、装备部门力量,要求装备、电教部门对全县教育信息化管维工作谋划有略、指导有方、督促有力。装备、电教部门在对全县教育信息化设备分布、应用、管理、人员等因素进行调研后,提出了“队伍自建、技术自学、管维自力、全县统筹”的“三自一统”的设备管维思路。

二、抓好关键环节

1.建立维修服务网络。县教育局组建教育信息化设备维修队,人员从当时的六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十五人,建立了“教仪站(电教馆)+中心组成员+技术员+管理员+公司”的维修模式。并调整充实中心学校和教学点的管理员队伍,组建成“县维修队—学校技术员—教学点管理员”的运维服务网络。县中心组的技术骨干通过分工,实行分片负责对项目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QQ群、邮件、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辅助解决问题。

2.统一配备专用维修工具。县教育局为各学校统一配备了常用、专用的维修工具,如万用表、电动螺丝刀、强力吹吸尘器、网线钳、电烙铁等,以满足维修需要。县教育局还购买了一套高压除尘气泵、超声波清洗器,用于投影仪的深度除尘。

3.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县教育局根据每年实施项目和使用的实际情况,分别组织编写了《班班通设备培训教程》、《歙县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培训手册》、《歙县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培训教程》、《歙县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培训教程》,为教师提供培训辅导书、操作说明书,为管理员提供维护保养工具书。

诊断培训:从认识一体机的部件、日常维护的软件与硬件工具、常见的六大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方面一一解析,并现场指导参训的管理员排除一体机故障。

维护培训:深入浅出介绍了一体机各部件的作用,重点演示了设备的常规保养。要求参训人员自己动手操作,了解故障多发的原因。

维修培训:从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类、简单故障的判断与处理、内存常见故障的解决和电脑硬盘日常维护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侧重讲解平板电视机的外部构造和内部结构、日常保养与维护要领、常见简单故障与排除。

专题培训:县教育局组织开展电视电脑一体机、短焦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设备的六次针对性强的专题维修培训,各学校管理员在培训教师指导下,针对不同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零配件的参数检测、拆除和安装等操作练习。

每次培训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培训、实践、探索、总结,打造了一支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信息化设备维修队伍。

4.建立歙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维修服务平台。在线运行的“平台”主要功能有:对各学校管理者、技术员、管理员的信息管理,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权限查看相应的信息或进行相应的操作;对不同年度的薄改项目、不同类别的信息化设备、不同型号的技术参数、不同类型故障等进行分类管理与统计;对故障报修、后台受理、服务派单、任务接受、配件准备、上门服务、检修上传、学校评价、后台监测、费用统计、报修监管等的服务管理;对已报修、已完工、未完工、预警量及很好、较好、好、一般、较差等评价的服务监管;对各学校的配件、交通、物流等基本费用的费用管理等。平台为全县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工作提供了良好服务,发挥了很大作用。

5.建立管理员考核和激励制度。在管理员队伍建设中坚持不仅校校有管理员,更要管理员人人都有所作为;不仅配齐技术队伍,更要配强技术力量。如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管理员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和维护能力;制定管理员工作量评定办法,对每一管理员的课时认定根据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课时区间中认定,这样,学校对管理员既按量又按质进行考核,对管理员也有激励和鞭策作用。

教育局还将设备的正常管理、维护、使用纳入一年一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考核工作中,使之成为促进学校领导重视并抓好信息化设施管理工作的一个好抓手。

三、建立工作规则,提高维修效率

1.报修有规则,诊断有把脉:学校设备发生故障,由班级管理员向学校技术员报告,本校技术员均很快到达教学班进行现场检查,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初步排查后电话报县中心组负责人交流后最终确认;问题明确且能自行解决的可自行解决,不能判断或不能解决的通过QQ群、电话、微信等向县中心组成员求助,中心组成员随时给予远程指导;如故障还未能排除,中心组成员则上门服务协助解决。

2.小修不出校,大修不出县:经过培训和维修实践,各学校管理员一般均能以自己独立判断、电话(QQ、微信)协助、亲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对常见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做到小修不出校;需要中心组成员上门帮助的均能及时到校排除软件故障或进行硬件更换,做到大修不出县。

3.故障应对快,维修技术好:中心组成员及学校技术员工作都在基层学校,对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短,一个电话甚至一声呼喊,管理员就能来到班级进行检查。一般故障可以当天解决;对需要远程协助或中心组成员上门协助的一般在两三天内即可解决;对需要更换零配件的,一般由组长通过农村班车将备用的配件带到学校,学校管理员更换后又通过班车带回损坏配件,一般也在三四天时间解决;对于特殊零配件由组长统一向有关生产厂或维修站报换零配件,零配件通过物流到达歙县即交县内农村班车带送到学校。由于绝大部分维修均不需要设备厂家售后服务人员的来回奔跑,既缩短时间,更节约了经费,大大缩短了维修周期,提高了维修效益。

4.交流有平台,互学共提高:维修服务工作牵涉到设备种类多、故障类型多、配件品种多、技术参数多,管理员也很难较快地胜任管维工作,大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了解、在互助中提高。有关管维工作的QQ群、歙县远程教育网等都是管理员的探讨和交流的好平台,一人提出问题,众人发表见解,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解决不少实际问题。

四、取得了初步成效

1.维修服务网络已显成效。由中心学校技术员和村小(教学点)的管理员组成的维修服务网络,在各自的服务范围内针对本校设备的故障,通过自我排查、自我诊断、自我解决或远程协助帮助解决的方法,基本解决设备的常见故障、普通故障,使得响应时间大大缩短,确保了各个山头上、大山里、水库边的教学点设备得到有效维护和维修,教学应用得到有力保障。昌溪学校的吴俊华老师探索并在全县推广了通过网络和远程控制软件随时随地对中心学校或村小(教学点)的班班通设备或全覆盖设备实行“零距离服务”,大大提高了软件安装、维护的效率,创新了管维工作模式。

2.教师使用有底气。教师是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主体,以往很多教师因为不熟悉性能、怕使用不当而弄坏机器而怕用,现在管理员就在身边,随时能给予个别指导,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帮助,自然胆子大了,底气有了,使用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也就大大提高。听不到学校或教师对由于设备问题影响教学的埋怨或牢骚,听到的是“这帮人还真行,一些问题总能及时给予解决”。

3.维修服务制度化,教学有保障。有了自己的维修服务队伍,有了规范的报修程序,有了适用的管理办法,使得维修服务工作制度化、正常化,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对信息化设备的需要,确保了各个山头上、大山里、水库边的教学点设备得到有效维护和维修,各学校基本没有因故障而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4.勤奋实践结硕果:中心组成员的辛劳可想而知,但通过实践得到的收获却是硕果累累。他们有30多篇技术文章在省级报刊上发表;自行开发、管理、维护的歙县教育资源网发布教学资源近18000个;自行创建和管理的歙县远程教育网发布关于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培训、研究等方面的文章500多篇。黄山市电视台和歙县电视台、《黄山日报》以“山区信息高速公路的养护队”对县信息技术中心组进行了专题报道。管理员余明华老师结合日常维护实践经验,撰写的《I-55L教学一体机的故障判断与维修》在中央电教馆主办的《家电维修》杂志上发表,为管理员的维护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