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美好乡村河边洗衣

09.12.2015  10:03

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庄里村,几个妇人正在小河边洗刷衣物,不远处的空地上有个水泥筑成的垃圾池,村里居民可以把垃圾倒入这个收集池中,然后由嘟嘟车运到镇上,再做统一的垃圾回收处理。

庄里村是过去三年安徽省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以来,3000多个建成的美好乡村中具示范性的村落,当地政府先后投入约6700万元(人民币,下同,1471万1097新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河道整治和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村里现有16个垃圾池,四处垃圾收集点,100多个垃圾箱;1.5公里河道整治就耗费了2000万元。

虽然蓝天青山下,农村妇人们在河边洗衣的一幕充满生活气息,这里也全不见华北地区的雾霾阴郁,不过我们这些驻沪境外记者实地采访时,还是不禁担心河边洗衣会不会影响水质?村民们会不会不习惯性把垃圾倒入垃圾池?

一名陪同的村干部说,村里每家每户都接入了自来水,不过有的农村妇女还是习惯了结伴到河边洗衣,但由于总量比较小,河里的水也不是用于饮用,所以对饮水安全没有影响。

至于包括垃圾清运回收、村里公厕冲洗、清洁工等日常运营费用,据了解,每个“美好乡村”每年要花费6万元至10万元,其中财政补贴50%,农村集体经济再贴点,摊到每村每户居民身上,每月每个居民支出1元。

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李中受访时告诉本报,政府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投入方面,不会增加村民的负担,但是村民对清洁、环保习惯的养成和形成类似于城市居民的“物业管理费”概念,确实需要一段时日来建立。

加强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等系列做法,都被视作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新增长点。

然而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政府和社会各阶层除了要调配好资金、土地配置、新村庄规划,如何尊重村民意愿和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培养生态环保的意识,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

境外媒体团到访的那一天,妇人们如常在河边洗衣服,有年长的老妇人延续老习惯,在村里唯一保留的古井中挑水让大家品尝。也有壮年男丁私下说,隔壁邻居不愿意拆老房子,所以一排装修过的新房子旁突兀地矗立着一栋没人住的老宅,大家也只好接受。

安徽的农村只是中国城镇居民共奔小康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权衡新农村设施变新变美的同时,是否要把村民一贯的生活习惯也来个180度扭转,恐怕难有划一的做法。安徽要解决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也折射出中国农村持续改革的任务不轻。

安徽省7000多万人口中,接近八成是农村户籍,农村户籍中又有35%是常年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李中指出,要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更加富裕,安徽希望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实现。

换言之,就是要让越少的农民耕种越多的土地,让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工作,提升留守农民的知识、技术和生意头脑,善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的效率,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

以庄里村为例,这里的村委会大楼外挂了块“游客中心”的牌子,村民在改善住房后,每家每户往后可以把家中多余的房间空出来,让一家投资公司统一调配农家乐空房资源,再借助“美好乡村”建设接入的网络设施,成为黄山旅游的民宿新房源。

1978年,18个安徽省小岗村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37年过去了,安徽省现有的1.5万个行政村中,还有多达80%(约1万2000个)的村庄需要改建为“美好乡村”。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如何让农村致富仍是有待攻克的课题,如何因地制宜说美好乡村各自的故事,避免走趋同的路径是各地面对的挑战。但在不同地方星星点点的例子中,一些地方政府付出的努力与诚意,正在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