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06.01.2016  18:09

2010年以来,全省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民办职教较快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职教大省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四大目标,制定健全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五项政策措施。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明确了各层次类型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实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程、落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了具有我省特色的政策措施。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了《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完善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不低于30%财政投入政策,将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省加大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出台职业院校生均拔款标准,并逐步提高生均拔款水平。

职业教育事业规模稳步扩大、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底,全省高职高专院校74所,比2007年增加15所,在校生数、校均学生数分别为42.1万人、5695人,比2007年分别增加了49.3%、19.3%;中等职业学校431所,在校生数、校均学生数分别为91.5万人、2122人,比2007年分别增加了7.8%、39.8%。通过实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实训基地、实验实训中心、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省高职院校现有国家示范院校8所、省级示范院校12所、省重点建设院校3所,“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中职学校建成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0所、国家重点校43所、省级示范校92所,“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9.1%。“双师型”教师比2007年提高40.3个百分点。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优化体制机制

推进职业教育省市共建和市级统筹,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省教育厅与马鞍山、滁州市政府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省级试验区。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成立9个中职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组织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创新社会力量办学机制,发挥好市场引导作用。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捐资激励等多种形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加强职教集团建设。支持组建应用型本科联盟(行知联盟)、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A联盟)、商科联盟、安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示范性、区域性、专业性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集团内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职教集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已组建26个职教集团,共有19所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436所职业院校、588家企业、78个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加盟。

建立产教对话协作机制。联合地方政府连续举办了六届以“校企合作、互惠共赢”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等活动,依托省加工制造、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旅游、农业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校企对话交流活动,涉及合作学校443所,合作企业1670家,涉及合作专业点724个,有效形成校企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职教工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把职业培训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学习方式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区办学,向社会有序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对接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安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质量提升;二是对接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教育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三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工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四是适应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实施职业教育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五是实施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工程,推进职业教育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多类型开展合作交流。

2007年至2014年,职业院校累计输送毕业生319万人,87.9%的中职毕业生和85.1%的高职毕业生获得中高级技能证书。开展社会培训597万人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5%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超过99%。推进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皖北地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基础能力,大力推进职教园区和示范校建设,全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

深化职教招生改革,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职普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扩大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生和专科学校与本科高校合作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范围和办学规模,逐步提高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和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实现五个突破:本科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自主招生;确立了“知识+技能”的评价考试导向;试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政策;取消了一年预科制;13所本科高校参与试点。进一步丰富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路径,突出了衔接的重点。

开展示范评估,引导特色发展

为引导职业院校特色发展,安徽省教育厅委托研发了安徽省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方案和高等职业院校个性化评估方案。方案注重鼓励职业院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支持职业学校根据办学历史、专业优势、培养模式、地域特征、资源条件和服务面向,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271个省级重点专业,24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合理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各市也相应开展了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如宣城市开展全市第三批中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评选,认定了12个市级品牌及特色专业。芜湖市制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命名了第二批市级品牌示范专业3个、重点专业11个、特色专业8个。宣城市工业学校以宣纸工艺专业为特色、安徽省行知学校以徽雕专业为特色,着力打造文化传承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