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政府片区有望留住“合肥记忆”

22.07.2019  15:24
市府广场周围的商圈。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市府广场、老市政府大楼、江淮大戏院、百货大楼……合肥老市政府片区,融入了合肥人太多的记忆。7月20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合肥市老市政府片区概念规划设计及产业规划服务采购项目启动招标。未来,老市政府片区将被建设成为最具产业特色、最具文化品位的工作休闲与人流集散区域。

   现状:昔日“城市心脏”亟待提升

  合肥市府广场从1998年开始设计,并于2001年5月竣工开放。之后,就成为众多大型集会、展览的举办场所。在当时,在不少市民心目中,这里就是“城市心脏”。2005年底,合肥市政府南迁至政务文化新区,老市府大楼结束了其重要的政治使命。之后,市府广场原有的功能也逐步弱化。

  如今,很少有大型集会活动在这里举办,广场人气大幅下降,空间活力也逐渐减弱。2018年上半年,老市政府大楼被列入“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如今一些单位还在此办公。老市府广场区域周边云集了合肥历史记忆中的重要元素,如何整合利用以及充分发挥这些元素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庐阳城市更新投资集团分析,目前这市府广场一带道路众多,但却存在多个堵点,交通不够通畅;虽然有多个大型商场,但商业界面不连续,立面老旧;虽然历史文脉丰富,但多已无遗存;同时,绿色空间紧缺,市府广场孤立,与周围建筑割裂。

   定位:最具产业特色、最具文化品位

  如今,政务文化新区以及滨湖新区的建设为合肥城市构建了现代城市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合肥老城区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功能以及空间等多维度的提升需要。

  此次,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一家设计单位,完成对合肥市老市政府片区概念规划设计及产业规划。项目规划范围为合肥市老市政府及其广场附近区域,规划范围南至安庆路(西部)及长江中路(东部),北至寿春路,东至宿州路,西至阜阳路,规划用地约285亩。同时,项目产业策划主体为老市政府区域、香港广场区域、爱西华区域、绿都商城区域等,基地面积约14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此次规划设计,将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为核心,把老市政府片区建设成为最具产业特色、最具文化品位的工作休闲与人流集散区域。

   产业:策划产业项目、有效联动附近商圈

  如今,老市政府周边还有多个商业综合体,比如绿都商城、合肥百货大楼等。还有不少的商业大楼,比如香港广场、交通银行大楼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商业界面不连续,立面老旧等问题,设计要求结合合肥老城区中心区域的商业服务业业态的转型升级要求,从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视角出发,结合政府投资收益分析评估,提出老市政府区域的更新策略,对产业业态选择提出意见与建议,进行项目产业策划。

  为此,需要重点关注和借鉴国内外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将发展产业与历史保护修复、改善片区交通环境、市民休闲工作结合起来,构建符合老城发展、具有广泛关联效应,有效联动附近其他商圈等,并有效提升合肥老城经济活力的产业体系。

航拍市府广场。

   交通:优化整个区域的慢行交通、静态交通

  市府广场由多条道路合围而成,北边是淮河路,南边是安庆路、东侧是徽州大道、西侧是花园街。目前,广场四周的交通情况不太理想。在高峰期,花园街与安庆路交口、花园街与阜阳路交口、阜阳路与寿春路交口、徽州大道与淮河路交口,都不同程度上存在拥堵的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市府广场还有地下停车场,广场的东北方向是BRT换乘中心,有多条公交路线在这里停留或者始发。BRT站台通过天桥跨越徽州大道与市府广场相连,乘客可以通过天桥直接由广场到达换乘中心。此外,由于靠近淮河路步行街,市府广场周边的车流和人流量均很大。

  为此,招标要求设计方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优势的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并针对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组织覆盖整个区域的慢行交通、静态交通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公交枢纽站,组织好城市公共交通,合理预测该片区的停车需求,通过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应用智能技术规划好地下停车场。

  另外,将重点研究轨道站点与该片区的接驳设计,打造历史文脉清晰、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重点引导休闲购物人流进入老市政府广场,对构成慢行体系的步行道、绿道、景观桥梁等设施的尺度和位置提出控制要求,对沿慢行系统布置的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设施提出控导要求,重塑老市政府区域的城市形象。

   空间:对公共空间进行结构性修复与系统化织补

  市府广场在建筑上体现了合肥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同时又是一座新兴的科技、园林城这一特色。广场布局突出“一点三轴”,即以市政府办公楼为基点,引入体现合肥特色的“文化轴”、“科技轴”和S形“自然轴”,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中心广场。

  而S型的“自然轴”弯弯曲曲,将中心广场分隔成两个主广场。一个是以文化及各种大型城市活动为主的人文广场,一个是拥有水池、音乐喷泉、小品的休闲广场。

  此次,设计要求,综合分析并提出规划区域的整体空间结构构想,构建合理布局方案,实现多方要素共赢。通过对现状建筑的拆改的判别,强化开放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休闲空间的联系,尽可能地增加绿地开敞空间,以共建活动场所、开放活动场所等形式,对公共空间进行结构性修复与系统化织补,营造较为丰富的绿化、景观层次。

  同时,通过穿插城市小品设计、标识标牌设计等,形成变化有序的景观形象,既能满足本地市民休闲需求,又能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性场所。

   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并打造一批新的文化节点

  如今,市府广场北边的老市政府已经被列为历史建筑,不远处的百货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也有数十年时间。而东北角的江淮大戏院更是一大亮点,江淮大戏院自上世纪50年代建成起,就一直在省会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文化中心,2007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强化对传统文脉的保护与延续,将是此次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此次招标要求,设计方加强对老市政府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潜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地区文化特色,确定地区文化主题和文化定位,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目标,梳理重要的建筑及构筑物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同时,还将加强对新文化的培育和塑造。规划应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强化对新的文化空间的培育和塑造,充分考虑新产业人群、新消费人群、新创客人群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的文化需求,打造一批新的文化节点、引导形成一系列新的文化活动,促进地区文化品质的提升。

   配套:优化调整公共服务、市政公用设施

  如今,老市政府片区的绿化,主要集中在市府广场。而市府广场的绿化却相对较为单一,多为低矮的灌木和草地,铺装以硬质为主。由于广场缺少绿树遮挡,座椅、小品不多,目前也少有市民在此逗留,尤其是在烈日、大风、雨雪等天气时。此外,广场周边目前有栏杆合围,人群进入广场的通道太少。

  值得期待的是,此次设计将在对现有公共设施服务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片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化开敞空间,以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能将老市政府区域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性场所。

  晨报记者 方佳伟/文 李福凯/摄 实习生 吴卓 章雨轩

原标题:老市政府片区有望留住“合肥记忆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