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姑娘扎根老区心不悔 岳西教坛培育桃李志更坚

06.07.2015  11:20

7月3日,新华社记者陈尚营深入岳西县包家中心学校采访韦文静老师。记者一行详细了解韦老师在校的工作、生活情况,称赞她能扎根山区、艰苦奋斗、奉献教育,勇气可嘉、精神可贵,并勉励韦老师继续为革命老区教育发展奉献青春。

韦老师工作所在的包家乡,是大别山深处岳西县最偏远的一个小乡镇,离县城60多公里,从县城坐车向西,先后经过国道、省道、县乡道,要转1100多个弯,翻30多个山头,沿途颠簸2个多小时。这里经过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背倚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该校海拔1000多米,素有“云中课堂”之称。

在2011年2月,安庆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08级4班学生、老家在滁州市定远县的韦文静,积极参加“顶岗支教”活动,直奔岳西县包家中心学校。她的支教情愫源于儿时看到的一张图片,那位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女孩,是来自金寨的苏明娟。完成一个学期的支教任务后,韦文静的同学都回校了。“支教结束,韦文静老师走的那一天,许多学生和家长把她送到学校门口,当时同学们站在马路边哭,韦老师坐在车里哭。”校长张学武说。看着同学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神,韦老师不忍心别离,于是她打定主意继续留下任教,因为她更想和山里娃一起成长。“顶岗支教”一般只有一个学期,可她一“”就是三个学期。——也许是这里的山清水秀,也许是这里的民风淳厚,也许这里有她的理想追求。

2012年3月的一天,韦文静还是支教期间,她的父母从定远出发,一路转车、长途奔波近400公里来到包家探望女儿,目的是希望她支教结束后能返回故里或进城工作。可是,此时的韦文静却打起了“小算盘”,做起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反复劝解、耐心说服,以获得理解与支持。“想到他们离开时不舍的眼神,我就觉得对不起他们,毕竟他们是我的父母,辛苦把我养大、供我上学。”韦文静顿了顿说道。最终,父母还是想通了、支持女儿并答应让她继续留在山里。送走了前来劝她离开的父母后,韦文静的心情既有激动,更有愧疚,一边是割舍不下的亲情,一边是老区孩子的渴求。“我放不下这里的孩子,我只想一直看着这群孩子成长、进步,看着他们考入理想的高中、大学。这是我的期望。

2013年9月,韦文静不顾亲人和同学的劝阻,毅然报考岳西县教师特岗职位,以第一名的成绩强烈请缨、主动要求分配到包家中心学校。按该县教育局有关规定,韦文静因考试成绩好可自由选择条件好、路途近一些的学校,可她竟没有这样做。她仍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包家中心学校,终于兑现了诺言、如愿回到了孩子们身边。她说:“我热爱这所学校,更离不开山里的这些孩子们!我要在这里成就自己的事业并实现人生价值!”放弃回家,因为学生需要;放弃进城,因为学校需要。她终于能安静下来钻进大山一心扑在工作上,矢志守住“云中课堂”。

偏僻山区学校往往教师专业配套不全,缺少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而且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走马灯似的、易于流失。一开始支教时,韦文静需带3至6年级的英语课。“我来之前,这里小学没有英语老师。现在,几个年级都开设了英语课。”韦文静自己制作教具,利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原声片,上课时配以各种漫画,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带的这个班,以前基本都是支教老师教的,每学期都要换一个新老师,同学们基础又不是太好,频繁更换新老师对他们的发展不利。”韦文静说。凭着扎根老区、奉献教育的胆识与勇气,她更坚定了留下来培桃育李的决心。

包家中心学校地处深山、条件艰苦。宿舍里一升普通的床、一个简易的衣柜、一张不大的办公桌,成就了韦文静的全部家当。生活的不便更不用说,但她一直执着地坚守着。“要让爱在山区教育中闪光。”韦文静说。到包家工作至今已有4年多了,这里成为她的第二故乡。值得欣慰的是,2014年10月,韦文静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找到了爱人,组建了家庭。

如今,韦老师已融入了包家乡,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教的英语课,友善开朗的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教法,不断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不久就喜欢上了这位更像大姐姐的老师,都亲切的称她“韦姐姐”。曾记得2012年她生日那天,孩子们还特地为她搞了生日party。今年的毕业班全班43名学生基本都是她支教时教的学生,同时兼班主任。课余时间,韦老师喜欢和学生一起聊天,带他们玩耍。她白天忙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夜晚备课、看书、上网;努力而任性,就会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英语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有时,她还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家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实现更多的学生被高级中学录取。

2014年,她所带的班级被安庆市教育局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本人被评为“安庆好人”。《安徽日报》、《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安庆文明网、安庆新闻联播、岳西网、大别山传媒网等媒体都曾大篇幅报道过韦文静的事迹。(特约通讯员: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