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百岁老人回顾南京大屠杀 手没老茧侥幸逃生

12.12.2014  14:41

  刘子敬老人看着儿时照片

  1937年12月13日,南京30多万军民惨遭杀戮。在合肥市,102岁的刘子敬老人是幸存者之一。昨天,老人再回顾这段血泪历史时,仍禁不住热泪盈眶。

    生日恰逢杀戮日被日军围在南京

  12月13日是刘子敬老人的生日,但这一天,对老人来说,却满是苦难的记忆。从1937年至今,老人仅在2012年迎来百岁生日时,在医院住院,由院方和家人陪伴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这一天是南京遭遇日军屠城日,在国难前,自己的生日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这些年他一直都不愿意庆祝生日。”刘子敬老人的儿子,70岁的刘金柱昨天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刘子敬老家在河南省长垣县,解放前,他历经漂泊。老人在42岁,也就是1959年写下的一纸入工会申请书保留至今。从中可以看出,老人1917年出生,1924年从私塾失学,后在家种田5年。 1933年,他从家乡来到我省的芜湖市,在上二街严顺兴炉坊当学徒。而后,他又到无锡的亲戚家,在当地一间炉坊里谋生。刘子敬老人说,抗战期间,为了逃难,他和妻子从无锡逃到了南京。南京大屠杀前,他冒死将妻子送回了河南,但他自己最终没走成,就被日军围在了南京城里。

    逃进难民区捡回一条命

  南京沦陷后,刘子敬也遭遇了日军的盘查。“日本兵挨个检查男人的手,手上有老茧的,就会被认作是当兵的,会被抓走。”刘子敬说,他手上没有老茧,就被放了,侥幸逃过一劫。这之后,他就随着逃难的人,逃进了难民区。“我在难民区里呆了大半年,那真是天天等死的日子。”刘子敬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只要一听到空袭的警报声,就绝望到窒息。从难民区出来后,他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比难民区里更惨绝人寰。刘子敬老人说。“我在南京夫子庙遇到一个熟人,一看是我姨娘,她说你怎么到了南京?”刘子敬老人说,那个年代,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还能遇到亲人,真是恍如隔世。说到这里,老人不禁热泪盈眶。

  战争之后,满城都是废墟,他开始靠收废品谋生。“现在人死了,亲戚都会烧些纸钱。”刘子敬说,他收的废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锡箔纸烧后留下的纸灰,可以用来换钱。“你想想,得死多少人啊,多少人家在祭奠。”

  之后,老人离开南京,继续漂泊,回过河南老家生活。 1958年,老人和家人一道迁到合肥,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合肥车辆厂工作一直到退休。如今,老人跟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年纪已过百岁,但老人除了耳朵聋,说话有些肺喘之外,身体还很硬朗。

  自9月17日起,“国家公祭网”每天公布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证言,连续100天公布100位幸存者证言,这其中,有多位幸存者是安徽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