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群众“看病难” 安徽医改让群众有获得感

14.12.2017  17:56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13日讯(记者:钱瑶、蒋波)        11月28号上午,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红和两位医务人员来到四里河街道桃花社区居民钱昌英家里,给她的老伴做定期护理。

  钱昌英的老伴因为车祸后遗症处于半植物人状态。70岁的钱昌英不得不每隔40天就打120送老伴去医院更换一次胃管。今年8月,赵红在社区走访时发现了钱老家里的情况,便将老人家列为重点家庭病床,带着团队定期上门服务,钱昌英介绍: “现在不要去医院了,家庭医生来家里换药,省事也省钱了。”

  赵红还有一个身份是安医大一附院门诊部的护士长。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及中部同期平均水平,资源配置不均衡严重制约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为改变这一现状,我省综合医改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在合肥、蚌埠、芜湖试点高年资护士下沉基层工作。目前已经有43名像赵红一样的大医院高年资护士下沉到22个社区,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区群众服务。省卫计委政策法规处处长谢瑞瑾表示: “这项政策实际上是离老百姓最近的政策,高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很丰富,就是把她们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带到社区去,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真正打通了老百姓和医疗机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十九大报告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我省在全国首创的医共体内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协同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医共体内,县乡村三级医院互帮互助,天长市新街镇李城村村医郑家泉如今也是天长市人民医院医共体的一员,县乡医院都有他的老师,有了这样的坚强“后盾”,郑家泉做好“健康守门人”的底气也更足了: “现在是花钱少了,老百姓对我们的满意度就提高了,跟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什么情况,他一个电话,我们夜里都要去,医疗费用肯定下降了,少得病就少花钱了。”

  截至9月底,全省共建立了医联体、医共体279个,1476个医疗单位参与体建设,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5所、二级医疗机构185所、一级医疗机构723所。全省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3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57%,129万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解决群众家门口“看病难”的同时,我省还在攻克大医院“看病难”上下功夫。在改革中,我省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于医疗服务,最大程度让患者少排队,甚至不排队。省立医院门诊部主任褚爱琴 :“我们变医院等待为家里等待,提前半小时取号,缩短他们等候时间。50%到60%的农民和老人不熟悉网络操作的,我们为他们智慧服务,现场留有号源。”

  据了解,集导医导诊、预约转诊、诊前提醒、医疗查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于一体的安徽省医疗便民平台,已接入全省16个市140多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此外,新农合信息系统也实现全省范围内的网络即时结报和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报,截至9月底,全省新农合共有2.6万人次实现跨省异地即时结报,实际补偿比46.25%。

  记者手记:

      钱瑶

  从先行先试基层医改到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到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安徽医改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敢啃硬骨头的魄力,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大胆闯大胆试。改革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如今,“看病难”正在逐渐得到缓解,90%的常见病“不出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实现了“看得上病”之后,下一阶段我省医改要着力解决让更多患者“看得好病”,这样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