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 新春走基层 扶贫:因地制宜找“穷根”

24.01.2017  17:35

  近年来,我省在扶贫工作中,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2016年以来,各地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线,下大力气创新扶贫机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激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部分贫困村和贫困户在政策、资金、项目扶持下,主动而为,增强了自我发展动能,提高了生产生活能力,成功摘掉“穷帽子”。实践证明,只要精准施策,我省扶贫脱贫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近日,记者深入基层,探访各地联系实际成功精准扶贫的有效做法。

  育种基地借贫困户土地试验种苗,贫困户无偿使用种苗获得收益;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解决资金难题,贫困户则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政府办“夜校”宣传新理念和新技术,贫困户则“借脑”脱贫致富。这是宿州市一些地方闯出的脱贫新做法。

1月22日,来安县汊河镇小李庄农民喜摘冬椒。去年以来,该县将扶贫开发与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相结合,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周连山 本报通讯员 吕华 摄

   基地借地育种贫户借种生利

  合肥农交会上,一种小半人高的超大南瓜吸引眼球,孩子们争相坐到大南瓜上合影。谁能想到,这种超大南瓜长自泗县大路口乡贫困户的地里。

  贫困户地里的种子非同寻常,它们曾遨游太空。 “普通种子坐宇宙飞船上太空,在失重情况下形成基因突变,再回地面进行繁育,长出的农产品高产、抗病、口感好。 ”泗县航天农业基地负责人朱明凯说。 2012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经认真考察,选定泗县大路口乡为航天农业基地,这是我省唯一一个航天农业基地。

  “这样的高科技农业项目,贫困户能操作好吗? ”面对记者的疑惑,朱明凯解释道,有科技含量的繁育环节在基地里完成,贫困户拿到手的是繁育成功的种苗,种植和管理起来比普通品种还要简便。

  在朱明凯的陪同下,记者走进繁育太空种子的光伏智能温室大棚,恍如走进了航天城。光伏电板自动升降,提供大棚内的照明冷暖;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可通过电脑、手机APP远

  程操作,喷灌、滴灌,动动手指即能实现;大棚内的角角落落都有传感器和监控探头,技术人员只需坐在监控室就可以操作。太空黄瓜、太空架豆、太空葫芦等几十个品种,一年四季都可无土栽培。

  “这里育出的部分种苗免费提供给周边贫困户,收获后既可由贫困户自行销售,也可交由基地统一销售,利润全部归贫困户。 ”朱明凯说,2013年以来,基地已无偿向周边贫困户提供价值约50万元的太空种苗。据了解,在泗县大路口乡,有4个村400户贫困户种太空种子,不少人一年就脱贫了。

  利润给了贫困户,基地的收益在哪?朱明凯说,贫困户辟出土地种植太空种苗,本身就承担了航天农业的试点试验。可以说,基地是借地育种示范,贫户是借种脱贫致富,双方互惠双赢。

1月23日,枞阳县汤沟镇明星村贫困户汤根祥拿到了村资产管理公司的4400元分红及工资。明星村资产管理公司在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帮扶下,采用股份制与贫困户合资,带动贫困户脱贫。 本报记者 林春生 摄

  能人借钱发展贫户借鸡下蛋

  日前,记者在灵璧县向阳乡官庄村采访,得知这里的多数贫困户都成了“股东”,今年刚开年就拿到了上一年的“分红”。原来,贫困户每人有2000元的精准到户扶贫资金,他们用这笔钱入股村里的养鸡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虫草鸡,每年可获得不低于本金10%的分红,保证了持续脱贫。

  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友龙两年前也是贫困户,由于饲养虫草鸡,2015年一举脱贫致富。记者来到他的养殖场,只见里面养着3000只鸡,放养于几百棵苹果树下,年产蛋量14万只。养殖场边有3个大棚,胡友龙称之为“虫舍”,里面堆满了一盆盆的碎麦草,草中翻动着无数黄粉虫,它们是这些鸡的食物,虫草鸡也由此而得名。 “虫草鸡不吃饲料,林下放养,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胡友龙说,2015年,他的养殖场净利润达10万元。

  脱贫之后的胡友龙希望带动更多贫困乡邻发家致富,决定扩大规模,流转80亩地扩建鸡舍、虫舍,建设一个“秸秆—虫—鸡—粪—果蔬”循环的虫草鸡产业园,然而,融资是大难题。在乡政府的引导下,他大量吸纳贫困户入股,与他们签订《精准到户扶贫资金入股协议书》,目前已有60万元精准到户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乡政府要求合作社用城里的住房作抵押,在公证处办理公证。为监管这些扶贫资金,向阳乡还成立了扶贫资金监管中心。

  一些贫困户对记者坦言,过去有的贫困户不会精打细算,拿到精准到户扶贫资金之后,不用于发展产业,而用于吃喝、赌博,没有发挥扶贫资金应有的效应。有的贫困户也想发展生产,但苦于缺技术、缺信息,并且少量资金放到一家一户,产生的效益小,现在这些分散的精准到户扶贫资金集中起来交由能人使用,让“死钱”变“活钱”、“小钱”变“大钱”。

  据介绍,今年向阳乡有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仅此一项,每家合作社就融资60万元左右。合作社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集体积累的增加,实现村集体增实力、贫困户增收益和产业增效益三者齐头并进。

近日,马鞍山市雨山区锁库村绿满园蔬菜生产基地大棚内,农民们在采摘新鲜蘑菇。近年来,当地鼓励种植蘑菇等经济作物,实现产业扶贫。

本报记者 贾克帅 摄

   政府开办“夜校”贫户“借脑”脱贫

  “今晚去不去镇里上课? ”最近,这句话成为泗县泗城镇贫困户相互问候的口头语。原来,这个镇为给贫困户扶志和扶智,开办了“脱贫夜校”,邀请已脱贫农户上台“授课”,用他们的脱贫故事,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去年12月15日,第43期“脱贫夜校”开讲,该镇胡陈村贫困户胡万侠站到了讲台上。 45岁的胡万侠,丈夫去世,儿子患有先天性聋哑,儿媳妇双腿瘫痪。细说了不幸遭遇后,她话锋一转,“宁愿苦干,不要苦熬。脱贫致富终究要靠勤劳的双手实现。 ”从她的讲述中可以知道,她儿子已学了理发技术,在村里开了一间理发铺子,月收入上千元;她本人承包了村里的两座果蔬大棚,一年收入4万元。胡万侠等人的脱贫经历让在场的150名贫困户增加了脱贫干劲、看到了努力方向。

  “扶贫不能只是政府一头热。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参与,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镇政府牵线搭桥,让已脱贫农户和贫困户面对面交流,相互鼓劲打气,是扶志的一个好办法。 ”泗城镇党委书记尉成辉阐述了开办“夜校”的初衷。

  “脱贫夜校”的实用技术课总是场场爆满,贫困户边听边记,津津有味。胡陈村60岁的村民丁华,由于缺乏技术多次创业失败,欠债20余万元。在“脱贫夜校”听了已脱贫农户介绍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后,鼓足勇气,承包了4个大棚。现在,丁华的大棚已开始见到效益。贫困户梁新兵在“脱贫夜校”受到启发,利用村里协调的小额农贷发展养殖业,最近出栏生猪80多头,成为全镇的“励志典型”。 “帮财帮物,不如帮技术。技术就是贫困户的‘造血干细胞’。 ”尉成辉说,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借用已脱贫农户摸索的实用技术,走上了脱贫之路。

  自2016年2月29日以来,该镇举办了47期“脱贫夜校”,共有86名脱贫农户上台谈自强、传技术,“脱贫夜校”成为贫困户的“充电站 ” “加油站”。

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政策解读

【专题】温暖中国 安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何雪峰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