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看吴寨

24.06.2016  20:01

 

一年多的时间很短,安徽阜阳颍东的吴寨村变化却很大。

  记者日前来到吴寨,一条条宽阔的大路、一排排整齐的林网、一片片平整的大田、一行行通畅的沟渠、一眼眼醒目的机井、一幢幢建设中的新村住房,还有那标准化的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和小学,宛如铺展在皖北大地上的一幅亮丽画卷。

  更有说服力的是统计数据:引进6家农业企业,日均用工400多人、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村民土地入股、户均租金及分红收入4000多元;实施配股扶贫72户、光伏发电扶贫36户、特色养殖扶贫25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开展财政投资折资入股分红,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等,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0多万元……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不敢相信吴寨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在吴寨村任职20多年的支部书记尹纯勇告诉记者。

    输血 式扶贫,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增强村集体和村民脱贫的 造血 功能 ——

  穿村而过的胜利沟,是吴寨村的主要灌溉水渠之一。前不久刚疏浚过的河道内,河水静静流淌。

  尹纯勇告诉记者,这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小农水工程,此前因为杂草丛生、垃圾满沟、河道堵塞,灌溉作用几近荒废,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成了一条臭水沟。此次受益于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进行清淤、扩挖、疏通,河水才得以清澈起来、流动起来。

  一年来,省财政厅通过帮助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支持改善吴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改建三条主干道,建成东华西兰花和恒兴草莓2个扶贫产业发展基地,建成16条园区基地生产道路,节水灌溉系统覆盖面积1800余亩,清理沟渠23条,整理鱼塘9口,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短时间发生如此巨变,还要从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说起。

  颍东区2012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吴寨是当地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之一。2014年10月,根据安徽省推行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安排,省财政厅定点帮扶吴寨村,该厅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对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当初村里贫困状况让人揪心。”调研发现,村庄干道勉强能够通车,通往自然村及农户的道路大部分是土路,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标准低;种植结构单一,亩均利润不足300元,村民外出打工缺乏技能收入不稳定,2013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位居全区倒数行列;贫困人口多,全村266户贫困户家里一贫如洗,720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集体经济空白,除财政转移支付外,没有收入来源。

  调研结束后,省财政厅党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帮扶实施方案:派出专门工作组驻村认真调研,谋划制定了吴寨村总体发展规划、三年帮扶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输血”式扶贫,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能否增强村庄和村民脱贫的“造血”功能,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循着这样的思路,省财政厅指导颍东区政府在吴寨村开展土地入股、资产折股和配股扶贫试点。

  资产折股主要做法是,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纳入村集体资产,作价入股优质企业,参与分红实现保值增值,发展集体经济。配股扶贫是在此大框架下,政府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形成优先股,对投资参股被投资企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分档配股,配股对象享有所配股份的分红权利。

  “开展土地入股、资产折股和配股扶贫试点,着力探索破解目前扶贫开发中常见的三大难题。”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一是破解贫困农户有土地、无门路,致富能人有门路、无资金,政府部门有资金、无平台的问题,解决产业发展制约瓶颈。二是破解财政扶贫资金投向不准、成效不高的问题,探索精准有效扶贫新路径。三是破解政府投资形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盘活政府资金、资产和资源,努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增收脱贫的目标。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培育发展农业产业,拓宽增收脱贫路径 ———

  在恒兴草莓种植基地,村民刘凤敏把一篮子刚摘好的草莓放在仓储室,又提了一个空篮子准备再去采摘。2014年年底,吴寨村以创业经济服务公司为平台领办了吴寨幸福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入社为农业企业提供服务。

  她告诉记者,摘草莓看似容易,其实也是技术活。“选八成熟的草莓摘,要的人多。草莓很娇贵,手尽量不直接碰,要拧着茎摘,再轻轻地放。”

  “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也不耽误带孙子。对我们这样年龄大、又没有文化的人来说,多一分钱就多一份收入。”刘凤敏说,一天工资50元,干得都是寻常庄稼活,只要愿意干就有事情做。“工资按天计、按月结,俺现在也算上班的人了。”

  发展产业,引进企业,增加了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早上7点上班,11点下班;下午1点上班,5点下班。这是合作社与企业定下的村民工作时间表。

  恒兴草莓公司是该村引进的企业之一。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总经理徐广久告诉记者,草莓从11月份开始卖,一直要卖到来年五六月份,一亩地一年收5000斤至6000斤。草莓价格最高的时候,供不应求,商贩上门收购。

  “综合算下来,每斤草莓平均售价为6元左右,按每亩收5000斤计算,一亩草莓共计可以卖3万元,除去地租、人工、肥料等各类成本约1万元,每亩净赚2万元。预计两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徐广久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吴寨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进东华西兰花、恒兴草莓、阳光花卉、丰海生态农庄等龙头企业来村投资,大力发展养殖、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产业,为农民拓展增收渠道。

  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分享产业发展增值红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面积达7200亩,农民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收入680万元。

  此外,对具有种养能力的贫困户,开展薄壳山核桃种植、能繁波尔山羊和长毛兔养殖等产业试点,帮助发展生产,实施种养扶贫;对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按照贫困户与区财政以1∶2的出资比例,通过自愿申请、集中建设的方式,为每户建设3KW光伏电站,实施光伏扶贫。

  企业入驻了,土地流转了,劳动力的需求更显著了。现在,吴寨村的农业企业每天需要劳动力400人左右,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问题,就业家庭每年至少增收1.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长1000元左右。

  “我现在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挣钱,每个月收入2000元;生活在村里,还能照顾孩子上学。”村民王丽华告诉记者。她家里4口人,共有6亩地,全部流转后,还有一部分租金收入。

   将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纳入村集体资产,作价入股优质企业,参与分红实现保值增值,发展集体经济,建设长效机制 ———

  吴寨村委会大门口,白底黑字的“吴寨创业经济服务公司”牌子分外醒目。2014年年底,该村利用颍东区财政安排的10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和省财政厅注册会计师协会捐赠资金20万元,创办了吴寨创业经济服务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这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要创新。”省财政厅下派挂任颍东区副区长的朱正余告诉记者,吴寨村农业生产以传统的“一麦一豆”为主,收入低且靠天吃饭。多年来,村民们守着土地,没有过上好日子。“吴寨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最大的优势是土地,最大的希望还是土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做活土地文章。”

  省财政厅在多地调研时了解到,农民出租土地收益,一般是根据一家一户在签订协议时确定的价格,没有与土地增值收益挂钩。“富了大户、亏了农民、穷了集体”的现象在各地都不少见,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动力、活力;集体没有收入,农村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乏力。

  “发展集体经济,是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罗建国表示,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投入折资、增值农民收益、集体参与分红等形式,让土地增值收益实现大户、集体、村民共享,从根本上促进村民脱贫致富。

  于是,吴寨率先开展财政投入折资入股试点工作,将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交由村级持有,以作价入股和租赁等市场化运营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实现保值增值、分红获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财政项目投资东华西兰花公司的3000多米的道路、22眼机井、8700米灌溉渠道、2000米高低压电缆等设施,折资95万元,占该企业10%的股份;财政投入恒兴草莓基地建设的500米道路、969米节水灌溉设施等,折资16万元,占该企业5%的股份。通过折资入股试点,当年就使村集体经济增收达40万元。

  省财政厅下派扶贫干部、吴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锐介绍,财政涉农资金支持的基础设施以往由相关企业无偿使用,现在则全部纳为村集体资产,作价入股相关企业。以恒兴草莓公司为例,大户个人出资260万元,区属国有企业投资60万元,吴寨创业经济服务公司投资40万元,其中高含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折资10多万元。“只折资10多万元,是因为这些设施带不走,即使企业哪一天不干了,这些设施还是集体的资产。目前将基础设施以相对合理的折价入股,有利于吸引优质项目进驻。”

  据了解,2010年至2014年,全省财政涉农资金累计投入达4743.5亿元。其中,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类资金1511亿元,占比32%,近1/3;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类资金320亿元,占比7%,相关比重逐年增加。如果这一大笔财政涉农固定资产投资用活用好,对帮助农村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激活村级资产资源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又一重要途径。为企业提供流转土地、安排用工、调解纠纷等服务,收取综合服务费;发包租赁经营服务设施用房200平方米,出租整治后的公共水面2亩,建设出租10亩钢架大棚,发展物业经济;运用财政厅社团帮扶捐赠资金,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开展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和金银花种植等进行投资理财。这些资产资源的激活,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固定收益20多万元。

  集体富了,组织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动力得到激发,自我“造血”功能得到恢复,为吴寨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夯实了基础。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形成优先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配股扶贫,配股对象享有所配股份的分红权利 ——

  年龄大、缺乏技能、无法外出务工特殊群体如何实现脱贫?这是精准扶贫面对的重要难题。

  69岁的尹为芳是村里的五保户,老伴患有脑血栓并留下后遗症,没有收入来源。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尹为芳和村里的其他70多户农民一样,成了配股扶贫试点工作的受益者。

  2015年9月底,他以自家2亩耕地入股村里西兰花种植基地9年,每年两亩土地租金为1888元,按照年利率为5.6%计算,9年期租金现值为13072元,即入股13072股。在此基础上,财政扶贫资金又为贫困户每亩配送优先股5000股,他共得到配股10000股,合计入23072股。

  按照规定,成为“股东”的尹为芳享受西兰花种植基地分配的保底、封顶分红,年分红比例不低于6%、不高于25%。也就是说,如果经营销售不景气,尹为芳至少可以得到1384.32元的分红;年景好时能得到5768元的分红。

  万一企业亏损,参与配股扶贫的贫困户会不会亏钱?“贫困户的入股和相应的配股都是‘优先股’,只有分红权,没有决策权,也不承担亏损。这一点我们在与企业合作时签订了协议,作出了明确。”朱正余说。

  目前,吴寨西兰花基地和草莓基地的产量、销售都还不错,配股扶贫的贫困农户今年的分红,会在10%以上,户均年收益预计超过每亩1500元。

  “贫困户如果‘摘帽’,还会继续获得2年的配股分红奖励。只有在‘摘帽’后第3年,才会回收所配送股份,用于帮扶其他贫困农户增收脱贫。”颍东区扶贫办主任梁怀勇说,与过去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不同,这种“造血”式扶贫,更精准、更可持续。

  精准脱贫,关键是要对脱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动态管理。2014年8月来到该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翟晓文介绍,按照“农户自主申请———分片进行初评——全村民主评议——村级核实公示——镇级审核公示——区扶贫办复审”的流程,驻村工作队进行逐户识别,全程阳光操作,最后精准认定贫困户271户、671人。

  随着试点推行,吴寨村计划拿出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收益,通过大病保险、农房保险、困难救助等方式,重点先行让老、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受益,随着集体财力发展再惠及全体村民。“下一步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精准扶贫,努力实现2016年年底前完成脱贫任务。”王锐说。

  “以往因为穷,村庄面貌破旧,村里小伙子娶媳妇都难,而现在村里已经大不一样了。”尹纯勇自豪地说。

  尽管吴寨试点和探索也刚起步,但其已经为全区扶贫攻坚提供了好的借鉴。

  “如果把土地比作面粉、劳动力比作水,财政折资入股、发展集体经济、实施脱贫攻坚这一整套机制就相当于是酵母,把贫困村资源做成了可口的蛋糕。”颍东区委书记顾恒中认为,这是一套可以复制的机制,将促进吴寨从贫困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转变。

  也有专家认为,实施土地入股、资产折股和配股扶贫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核心在于精心选择好项目、好企业。“好项目”是探索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集体经济已经起步,村民收入逐步增加,建设“和谐美丽新吴寨”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记者手记

种一块可推广的 试验田

  一个省的财政厅去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两年内出点“政绩”,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其实是挺容易的。说得简单点,不过就是多花几个钱而已。但是,这样的扶贫显然不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意义。

  怎样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如何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这是困扰了很多人、很多年的一个大难题。安徽省财政厅的这个扶贫点,与其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普通的脱贫致富点,不如说这是省财政厅尤其是厅长罗建国的一个“试验田”更准确。

  所谓“试验田”就是将一种创新的扶贫理念贯穿其中。罗建国在一次与记者的长谈中说,过去扶贫那么多年,投了那么多钱,效果在哪里?为什么不明显?这是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农民最大的“财富”是土地,让农民彻底脱贫,必须要在土地上做文章。但是,农民出租土地,只有当初签订协议的价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却与农民无关。因而,“富了大户、亏了农民、穷了集体”的现象在各地都不少见。只有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构建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于是,循着这个思路,安徽省财政厅在吴寨村开展土地入股、资产折股、配股扶贫试点。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这些创新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村集体经济一年就实现收入50多万元,从根本上促进了村民脱贫致富。

  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罗建国平均每两个月来吴寨调研一次。财政厅没有利用优势搞“大水漫灌”,而是向“精准滴灌”转变;没有一味给钱给物,而是向注重“造血”转变。显而易见,这种“造血”式扶贫更精准、更可持续。

  随着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期限的临近,各级财政扶贫投入逐渐加大。2016年,中央预算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与此同时,近期审计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资金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要发挥资金的效益,实现精准扶贫,财政厅种下的这块“试验田”在安徽乃至全国无疑都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这块“试验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