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攻坚克难善啃“硬骨头”

08.01.2015  11:59

  一年间,打破旧的扶贫方式,由“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精准扶贫开始发力;全面完成建档立卡,484万贫困人口第一次有了“身份信息”;扶贫开发成效首次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限制开发区和贫困县取消以GDP考核;落实扶贫责任,全省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2014年,我省攻坚克难,力求扶贫扶到“点子”上。

  “上个月我家发电358度,卖掉了用不完的180度,加上用电补贴,有220多元的进账呢。 ”1月4日,金寨县贫困户方荣军告诉记者,去年3月政府帮他家建造光伏电站后,9个月里光发电就卖了近2000元。

  过去的一年,我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最新统计显示:去年2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864元,同比增长13.2%,高于全省水平1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减贫75万人的任务。

  建档立卡,精准找到贫困人口,不丢下一个贫困户

  去年4月,一场全省范围内“寻人启事”拉开帷幕。准确找到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成为全省扶贫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这是我省首次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作为识别贫困户的标准。据此,我省有贫困人口484万人,涉及70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

  各地严格按照建档立卡的要求,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出贫困户,公示后报给乡镇审核;乡镇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给县扶贫办复审。

  “通过民主评议找到贫困户,并且多次公示,一改以往不少地方存在的村干部指认贫困户的老办法。”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谋贵认为,只有贫困户“货真价实”,精准扶贫才能迈出第一步。

  准确找到每一个贫困人口,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不足10人,要想在68万人里找出真正贫困的人口,难度可想而知。 ”金寨县扶贫办主任刘泽祥介绍,为准确、及时找到贫困户、贫困人口,县政府动员各方力量,但是扶贫工作人员仍要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才行。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建档立卡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截至到去年5月30日,通过摸底、初选、公示,全省180万余户贫困户、484万贫困人口被筛选出来。他们家庭的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帮扶计划、脱贫评估等信息,也被详细地登记在《贫困户登记表》里。

  “全省贫困户、贫困人口等基本数据信息,已于去年11月1日前录入了省内扶贫网络信息系统。 ”省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刘永春介绍,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我省做到了一个贫困人口都不能少、一个贫困人口也没有多。

  精准施策,“漫灌”变“滴灌”,贫困户脱贫有实招

  找准人,还需要找对路,这个路就是脱贫路。在经过多年的扶贫后,留下的都是难以啃下的“硬骨头”。行之有效的脱贫路如何摸索?

  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能有的放矢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目前,我省已经建立高山蔬菜、油茶、竹木、水产等各类特色产业生产基地600个。全省贫困县区的特、优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利辛的畜牧养殖、灵璧的大棚蔬菜、阜南的柳编工艺、岳西的高山蔬菜……

  “去年全县投入200万元扶贫资金,认证和扶持富硒茶品牌,着力打造了‘天方’‘雾里青’两个驰名商标。”石台县扶贫办主任李勇介绍,通过茶叶品牌战略,全县茶农人均增收300元至500元。

  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我省在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科技扶贫项目以及其他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截至去年底,全省扶贫龙头企业有79家,带动贫困户就业超过10万户。

  产业扶贫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去年,省扶贫办会同多部门出台《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通知》等金融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

  贫困户想脱贫,启动资金必不可少,但是贷款难、抵押难一直是“两大难”。去年,农发行在我省部分县区推出惠农贷款产品,省担保集团为担保人、省农发局为全额贴息人、农户为实际用款人;建行则推出了“助保金”贷款产品,即由当地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铺底资金,建立助保金池,小微企业申请贷款可享受助保金和政府风险补偿金提供的增信。

  扶贫贵在“造血”,但对于一些没有“造血”能力的贫困户来说,也能看到脱贫的曙光。我省在国内率先创造性地推出“光伏扶贫”。截至去年底,“光伏扶贫”已为金寨县的1000户特困群众送上“电站”。

  机制引导,考核不唯GDP,“双包”定点攻坚克难

  以往,有的贫困户脱贫了,还拿着扶贫补助,而一些真正贫困的人口却得不到补助。去年,这种情况在机制上得到了改变。当年底,省内扶贫信息网成功对接到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贫困户的信息得到及时的跟踪和回访,这意味着贫困户的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

  “贫困户的身份变得透明化、公开化,有人想浑水摸鱼就不可能了。”刘永春说,不仅要对贫困户的身份进行动态评价,而且扶贫干部的考核会逐渐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是灵活的考核机制,让我实现从农民身份向事业编制的转变。 ”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村支书胡志东感慨,村干部能被提拔为乡党委委员,源于他带领村民脱贫成效明显。

  去年,我省一些县区在健全扶贫机制上,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岳西县扶贫办主任黄根元介绍,岳西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引导贫困地区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改进扶贫考核机制,我省走在国内前列。去年起,我省首次取消对限制开发区域的贫困县的GDP考核,并将扶贫开发成效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扶贫成绩与官员的“帽子”挂钩,必将有效地推进扶贫攻坚克难。

  去年6月起,“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在全省陆续开展。我省出台《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帮扶单位和帮扶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政策成为“双包”的重要责任。肥东县林业局干部陈汉奇领到了该县陈集镇的包户任务,他说:“若没有扶贫效果,将会影响到我的晋级,所以驻村后只能把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

  目前,全省3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片区县的2118个贫困村,由省、市、县三级组织了单位包村,非重点县的882个贫困村,所在市、县组织了单位包村。全省共组建3000多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队员达9700人,180多万贫困户每户都确定有省、市、县、乡、村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