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里淘金的“魔术师”

20.10.2015  05:47

  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邹海平深信这个理。在海上干过大副,在资本市场做过投资人,7年前,知天命年纪的他义无反顾地从北京南下,和杭州、宁波、武汉的伙伴们,扎根到安徽六安。变废为宝、从绿到金便是他和团队努力追寻的产业梦。

  七年磨一剑。从六安起步,到霍山建厂,再在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落子,邹海平团队聚力集成创新,开创了全新的生物质炼制产业模式。看似一道魔术——经邹海平之“手”,秸秆、竹丝等农林废弃物“变”为生物质能源和工业原料。他们打通工艺路线,在国内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他们的工艺路线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认为是“国内首个突破”。他们自主研发的变废为宝“神器”,入列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邹海平团队创立的安徽格义循环经济产业园落户于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日前,格义公司试投产两个月之际,全省秸秆系列开发深度利用现场会在这里召开,200多名业界人士实地考察。

  厂区一角,有个5000平方米的智能农业温室。推门而入,过道桌子上摆满刚采摘的小西红柿和黄瓜。拿起一颗小西红柿入口,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金胜高兴地和大家分享说:“酸甜适中,津津有味! ”在温室放眼望去,许多小灯笼般的西红柿、深绿色的黄瓜垂在枝头。

  与传统种植不同,温室所有作物都是无土栽培,生长的能量来源于哪?指向温室里蜿蜒的管道、蓝色的输液器,邹海平说,答案就在于此,管道里流淌的沼液是基础肥。而沼液正是格义公司衍生产品。包括沼液在内,邹海平团队创新的“三级分离技术”和成套装备,让秸秆层层变废为宝。

  秸秆变成宝,在于含有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三大组分。在格义公司,从足球场般大小的秸秆堆场到管道纵横交错的车间,气爆、水处理、蒸发、洗选,秸秆一步步华丽变身。三大组分有效分离。半纤维素可用于制沼气发电,能产出优质沼液;纤维素是优质环保的造纸原料;木质素可用于制备环保胶,能减少游离甲醛的危害。

  “500元1吨收购的秸秆,附加值能做到3500元。”邹海平自信地介绍。数字的背后是强大的项目支撑。格义产业园项目是安徽“861”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8亿元,包括年处理10万吨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生产线、年产4.5万吨生物质燃料生产基地等。随着项目达产,年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

  事业站上新起点,创业背后的艰辛却少为人知。

  “资金、技术等困难,远远超出预想。”邹海平说。当初,他们乐观预计两年就实现产业化,结果用了7年。商业是逐利的,与数亿元巨大的投入相比,7年间不赚一分钱,有的合伙人退出了。 “但是我认准了,甚至变卖其他地方资产,要在变废为宝上一根筋干到底。 ”57岁的邹海平,些许白发已爬上鬓角,略显疲惫,但和记者说这话的时候,眼神却透着无比的坚定。

  如今,邹海平看得更远——复制推广产业园,迅速形成集群,力争在3年内,成为国内生物质炼制产业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