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激发赶超新动力

24.10.2015  05:19

  回望过去的5年,我省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的步伐坚定有力,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 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521.5亿元,较2010年增长1.27倍。今年1月至8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753.6亿元、增加值2338.2亿元,同比增长11.1%和11.8%。前8个月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6142件,比2010年增长4.53倍,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1件,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3.4件的目标,较2010年增加2.95件。

  从合芜蚌试验区到自主创新试点省,安徽创新一路高歌

  【数说】

  ——省委、省政府出台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去年共兑现政策奖补资金4.02亿元,今年首批政策兑现省补助3.46亿元

  ——5年间,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由3384.8亿元增加到8149.8亿元

  ——截至目前,我省支持试验区93家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等重大政策试点,激励科研及管理人员1618人、股权10019万股、金额4.47亿元

  受益于合芜蚌试验区灵活宽松的创新信贷政策,合肥华米科技公司以创新成果为无形资产,获得了银行连续4年总额500万元的融资贷款,有力促进了初创期发展。目前,华米科技开发的小米手环,占据全球可穿戴设备24.6%的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

  华米科技的快速成长正是创新安徽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给一个战略支点,来撬动江淮崛起。 ”2009年12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在江淮大地奏响自主创新的雄浑乐章。2011年11月,合芜蚌试验区参照北京中关村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一个个重磅改革在合芜蚌试验区推出,使试验区迅速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龙头,成为安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 2013年12月,科技部原则同意《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我省成为继江苏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

  科技创新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高端成果成功转化:阳光电源1兆瓦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蚌埠玻璃院建成全国首条全氧燃烧超白玻璃生产线,马钢公司轨道交通用高端车轮研究开发获重大突破,安徽量子通信公司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并成功运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船用低速柴油机、艾夫特机器人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制造领域的空白。在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我省更是走在国内前列。

  【点评】

  “十二五”以来,我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使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较快的省份之一。 “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对转型升级的作用势必进一步提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研发是基础、转化是关键、应用是目标,为谋求安徽未来发展新优势作贡献。

  发明专利年授权量5年增长近5倍,创新成果飞速增长

  【数说】

  ——2014年,我省共申请发明专利49960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43.3%

  ——2014年,安徽省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393.6亿元,较2010年的163.7亿元增长2.4倍

  ——2010年,我省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7个,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24个

  在2012年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比中,我省2项发明专利荣获最高奖中国专利金奖,占金奖总数的十分之一。2013年,中国科技大学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项目通过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评审,实现了我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今年1月9日,由合肥通用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创新再放异彩。

  近年来,我省积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在量子通信、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魂芯一号”、智能语音、薄膜电池玻璃面板等一批关键技术上,成功跻身世界科技前沿。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跃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专利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进入产业化实施专利比例居全国第1位。

  【点评】

  发明专利尤其是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是衡量专利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一大批高水平专利的诞生,将我省的创新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相信,通过“十三五”的努力,一定有越来越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安徽创造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从中科大先研院到创客空间,万众创新春潮涌动

  【数说】

  ——2014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例分别达2.7%和1.96%,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分别较2010年提高0.46个和0.64个百分点

  ——全省现有两院院士28人,建设院士工作站92个,柔性引进院士112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4人

  ——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91个,其中国家级17个,孵化面积27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59家一块玻璃板,加上一层特制的太阳能光膜,这两样产品搭配在一起,能让阳光乖乖“分离”,实现两用。近日,在中科大先研院微电子与光电子平台,研究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种植物照明与新型光伏农业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人员介绍说,这样的装置,实现了“种地+种电”一光两用,在农业光伏上有广泛应用前景。

  3年前,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中科大先研院在合肥高新区西南的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短短3年时间,合肥未来网络城域试验网、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微电子产业共性平台等一批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在这里应运而生。新型复合材料、智能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这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在这里源源不断地开花结果,为创新安徽建设注入强大活力。

  除了中科大先研院这样优秀的产学研平台,我省还有一大批“创新丛林”在茁壮生长。截至目前,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已集聚中介机构270家、科技企业205家、检测分析机构46家,2000台套仪器设备实现共享。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4家、国家级1家。支持建设众创空间,探索线上线下孵化模式,5F创咖、芜湖长江鲨等6家众创空间进入“国家队”。

  【点评】

  创新,既需要像中科大先研院这样高大上的一流研发机构,也需要像创客空间这样的草根创业平台。今后,我们既要在建设一流研发机构、吸引一流人才来皖创业上下功夫,也要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创新氛围,涵养出肥沃、自由的创新土壤。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