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城有个方氏“教育世家”

21.09.2015  09:03

祁门县城有个“教育世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有十人从事教育工作,一人还曾在学生时代受到毛主席回信勉励,现仍有四人在教育部门工作。他们以高尚的情操和甘为人梯的别样风采,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也见证着近一个世纪的教育变迁历程。

适应形势,家族祠堂改建成“学堂

今年已90高龄的方修政老人和哥哥、弟弟,都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县政府正式录用为教师。

提起与教育结缘,还得从方修政的父亲方舜科说起,其父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不仅是当地的名医,还是方氏家族的族长,为适应形势和教育发展之需,1934年,方舜科将方氏祠堂一部分改建成“学堂”。

方修政老人回忆,1948年底,该“学堂”成为新式的民主小学,他也在父亲的推送下,到该小学任教。当时,学校一起有三位老师,新四军的一名指导员任校长,自己每天和老师们一起教学新课本,教唱新歌曲,还发送、宣传新四军办的《黄西日报》,为巩固民主政权和培养新后代而努力工作着。

新中国成立后,祁门县政府公选首批小学教师,方舜科让自己三个儿子,长子方修敬、二子方修政、三子方修教,同时报名应考,三人全部被录用,成为全县第一批正式人民教师。1952年,25岁的方修政因业绩突出,被委任为祁门南路革命老区塘坑头中心小学校长,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校长。

刻苦钻研,教书育人树楷模

以前农村教学条件差”。方修政老人还记得,他当时所在的小学就是一间老房子改造的,教室内桌凳简易,墙壁刷点油漆就当黑板,有些窗户没有门,夏天酷暑难当,冬天寒风刺骨。后因年久失修,有些教室开裂漏水,一到刮风下雨就担心学生安全。这就是当时许多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

除此之外,老师也十分艰苦,白天教学,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基本都是以校为家,很难回去一趟。”方修政老人说,那时我们兄弟三人也很少见面,哥哥方修敬在渚口任校长,弟弟方修教在另一所学校,自己和妻子也在偏僻的地方任教,逢年过节时,如学校没有特殊的事,才聚到一起。

因工作需要,后来方修政老师被调到历口中学任教导主任,并带数学课。为了教好高中数学,他利用周末和假期,以惊人的毅力将高中数学教材的习题全部做了一遍,习题本在他的办公桌上已摞成了两尺高。虽然又苦又累,但压制不住方老师的满腔激情,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来教孩子们。

方修政一心扑在教学上,顾不上家,苦了妻子。汪小翠体会到丈夫的不易,也被他那种刻苦钻研、不断深造的精神感动,为支持丈夫,汪小翠一边教学一边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从无怨言。在她的培养下,女儿汪景玉成了一名教师,三个儿子也考上公务员,女婿也是老师,后调教育局工作。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方修政夫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和责任,直到光荣退休。后来他儿子也考上了教师,但从教3年就转行了。

勤奋好学,受到毛主席回信勉励

方兆祉是方修敬的长子,他童年跟祖父母生活,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方兆祉跟随着父母来到渚口读书,当时其父亲方修敬在渚口小学任校长,母亲在学校做工友。受父亲的学识和才艺影响,方兆祉不仅爱上了画画,还学会了拉二胡,小学三年级就用毛笔小楷抄写作文。

有次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用毛笔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如今已经70岁的方兆祉老人拿出珍藏的信件说,当时寄到“北京怀仁堂毛主席收”,很快就收到回信,信中说:“方兆祉小朋友:寄给毛主席的信和相片收到了,谢谢你。兹寄去毛主席相片一张,请留作纪念。祝你好!

这封信不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也一直激励着方兆祉在人生路上刻苦努力,奋发向前。在随后的几年里,方兆祉在画画、毛笔字等方面突飞猛进,就在他进入中学时,因“反右”运动,父亲被错判劳教。老人至今还记得,父亲被抓时,向他点点头的动作,没想到那个难忘的瞬间,竟成了永别。

父亲去世后,一家人陷入困境,生活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方兆祉老人说,后来在两位叔叔的帮助和母亲的鼓励下,发奋学习,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任教期间,他尽职尽责,还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曾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82年,因工作需要,方兆祉老师被调进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

在祁门县教育局,方兆祉老师以教研促进教学,先后在全县开展“读写听说整体优化训练”等教改实验活动,创办全县中学生作文年刊《新蕾》,主编《教研通讯》,还撰写了《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大语文教育初探》等十余篇论文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获奖,直到退休仍笔根不辍。

传承文脉, 子孙后代大多站上三尺讲台

受父亲方兆祉的影响,儿子方向明传承了方氏家族的文脉——当了一名教师,现在祁门二中担任专职美术教师。

提到儿子,方兆祉老人满脸笑容,他小时候就喜欢画画,有次在全县小学生美术作品评奖活动中,他画的自行车、汽车组画获得了一等奖,初中时写作文也获过奖。

从小就梦想着像爷爷和父亲一样能够站在讲台上,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当年方向明从院校毕业后,到农村任美术教师,他把热情和心血全部献给了学生,在课堂上,他不仅有传统的听与讲,还与学生互动交流,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如何做人,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赞赏。

爷爷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教具少。”方向明老师说,现在的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越来越多地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了课堂,与老一辈相比,如今的教学环境和我们这一代的教学理念及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为提高业务水平,方向明还通过函授获得美术本科毕业证,现已是中学一级教师。

任教期间,方向明认识了同在一所学校的教师蔡广琴,收获了真爱。“后来妻子通过县里公开考试,被选录为公务员,离开了教育系统。”方向明告诉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妹妹方新颜也是一名老师,在屯溪任教,我们一家基本都和教育有缘,母亲曾在学校做了二十余年的教工。

几位老人,把青春和热情挥洒在三尺讲台上,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育人才,无憾无悔。每当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师生脸上幸福的笑容,老人们不由感叹,这些年教育发展得这么快,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儿女们都扎根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希望他们的孩子以后还当老师”。(陈明 特约通讯员:谢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