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示范”聚合绿色发展动能 铜陵推进城市转型升级

27.03.2016  05:52
摘要 铜陵市以建设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走绿色发展之路,连续两年获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第一名。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2015年度大督查情况通报,包括铜陵市在内的20个市(州)、20个县受到通报表扬。根据国务院相关激励政策,今年铜陵市将在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债发行、新增建设用地等五大方面获得一揽子激励支持。

  2013年底,铜陵市被确定为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双示范市”。依托该平台,铜陵市聚合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动能,在抓项目建设上出新招、实招、硬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双平台”支撑工业绿色转型

  “铜陵新亚星焦化公司正式更名为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不仅仅是公司名称的改变,更是产品结构的调整、经营方式的转变。”3月25日,位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泰富特种材料公司内,总经理孙广亿谈起去年年底企业更名一事时说,经济新常态下,焦化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通过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利用,将新能源和新材料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把焦炭生产从过去的主导转变为基础性生产。

  泰富公司管理团队深入到周边企业,了解企业对焦炉煤气、蒸汽能源的需求,同时,新上了一条15兆瓦汽机发电机组,向炼焦生产富余能源要效益。如今,铜陵泰富公司发电机组已达11.9万千瓦时,成为企业增效的主体。

  “建设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是迄今为止铜陵市获得的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最大政策平台。 ”铜陵市发改委主任汪宜武说,通过这个“双平台”,该市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领域申报项目有通道,建设项目有扶持,这对破解转型难题,调整产业结构,弥补民生、生态、城市建设欠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的要求,该市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关专项行动,形成对示范建设的强力支撑。围绕节能减排,开展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六化”主题行动;围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高值化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生产生活耦合化共生等三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铜陵以年均4.5%的能源消费增长和逐年下降的污染排放,支撑了年均11%的经济增长,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在转型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实现了双赢。

   “三联创”创新转型保障机制

  “创建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无成功先例可循,体制机制创新是示范建设的根本保障。 ”铜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江娅说,该市以形成示范建设长效机制为核心,在节能减排模式、能耗限额管理、环境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并取得较大进展。

  铜陵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三联创”。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创建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生态铜陵的实施意见》,实施“6356”行动计划(即“六化”主题计划、三个重大突破、五型生态体系、六项机制创新),形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三市联创”,系统推进新格局。

  控制高能耗重污染是节能减排硬指标,铜陵市采取“口粮制”,对21家用能大户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量目标“双控”,实现重点企业能耗总量限额管理。拓宽覆盖面,对国家、省或行业尚无能耗标准的该市12个主要工业产品,制定地方标准,实现主要工业产品单耗限额管理全覆盖。推广新模式,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先后举办4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接会,累计实施84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实现年节能量8.5万吨标准煤。

  “完善国家、省、市财政政策衔接支撑、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需要强化财政政策系统集成。 ”江娅说,去年铜陵市共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8.4亿元,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全年五大典型示范项目、“六化”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6亿元、133亿元和58亿元。同时,积极提升推广PPP模式,建成建筑废弃物处理一期工程,餐厨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二期工程入列国家PPP示范项目。

  “绿色化”为城市添绿增蓝

  借助双示范市建设聚合的动能,铜陵市强力推进城市绿化提升和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毗邻铜陵长江西路的黑砂河下游,记者看到,河岸周边草坪绿意盎然,各种苗木茁壮成长。铜陵市住建委副主任古劲松告诉记者,黑砂河下游以前是一条路人掩鼻的“龙须沟”,去年4月份开始,该市对这片区域实施了增绿工程,绿化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同时还建立了后期管护机制。

  “城市建设实施了‘道路绿化提升、公园广场建设、庭院绿化提升、河道整治提升和绿化管理提升’五大提升工程,实现了城市绿化均衡布局。 ”古劲松说,去年该市完成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392.1万平方米,建成绿道34.8公里,新增街头游园(绿地)17处。

  绿色化为城市添绿增蓝,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也焕发了城市活力。铜陵滨江岸线曾经被不符合规划的众多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占用。该市以治污、植绿为重点,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关停小码头和污染企业67个,拆除滨江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123个,释放出3公里生产岸线,1000亩港口陆域土地、8.2公里生活岸线和近2600亩绿化用地。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林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