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安徽建筑大学首届博士论坛

06.05.2015  17:11

近日,在安徽建筑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和会议室分别举行了首届理工组和人文社科组博士论坛,来自学校各个学院的博士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分别做了小组报告。博士们在报告中提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虽然有些晦涩难懂。可是他们谦虚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及谦逊内敛的人格魅力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虽然论坛结束,可是其中精言妙语、微小细节却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沉稳大气学者风范

已是春末夏初时节,天气炎热,座无虚席的会议室里稍显闷热。但是各位博士却没有丝毫心浮气躁的表现。他们对科研同仁们的报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认真聆听、或屏气凝神飞速笔记、或眉头微皱深入思考,不时翻阅相关资料生怕漏掉一个细节,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种尊重学术、尊重知识的学者风范让我十分佩服。

只羡时间不羡仙

报告会的时间有一个半小时,但分配给每位博士,每人仅有十五分钟左右。这十五分钟的时间,每位博士需要让大家了解自己的个人简历、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获得的相关奖项和申请到的科研基金资助等等,可见,时间是多么的紧凑与宝贵,报告只能凝练又凝练。每位博士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宝贵的时间,在大家的商议下,一致同意用十分钟讲演PPT,五分钟讨论交流。每一次介绍与交流,大家只觉得时间不够,不能够完全尽兴!

进行汇报的博士中,有刚刚博士毕业不久的新生力量,他们起初自我介绍时都略显青涩,但当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时,语速变快了,声音洪亮了,那股本就该属于他们的朝气和自信重新被唤醒。当然,博士中更多的是资深的老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也更善于表达自我,他们的演讲更容易让人明白,吸引了台下更多同仁的兴趣。

潜心钻研只为“垫桌脚

第一位做报告的是来自管理学院的王素风博士,她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做报告时,她拿出自己出版的三本学术专著,谦虚地说“我带了三本书,希望大家能带回去垫垫桌脚”,这样谦虚的治学之心着实令人触动,也使人真正理解了科研的意义!真正的学者,他们做科研工作时一定是享受其中的,并不是为了追逐成果所带来的名利双收,而是质朴谦逊的科学本真。

王博士向大家汇报了她最近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向大家坦诚了最近在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且虚心求教,与会的各位博士也纷纷加入讨论中,试图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为王博士提供一点思路,同时与王博士研究的课题有交叉的其他博士也纷纷期待在会议结束做深入交流。

找准特色术业专攻

安徽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建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博士们不仅专注于各自的研究,他们在研究的同时也不忘发挥我们学校作为一个土建类大学的特色。来自艺术学院的肖宏博士就把环境艺术与建筑联系在一起,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研究。在报告中,肖博士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指出,在传统的遗产中既有价值又有债务,这是大家首次听说遗产债务这个概念,都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法政学院的程家福博士,不但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而且他毫不吝啬地与年轻博士分享交流自己的宝贵经验。在谈到做研究、做学问时,他说“我们做研究就像挖地、挖坑、挖井,不能只停留在挖地和挖坑上,我们要挖井,只要井挖对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源源活水!

他的这番话让人想到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这句成语。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无论学习与科研,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满怀“守正”之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坚守,就会收获满满。在研究方法上,程博士也做了分享,他表示要定量与定性结合,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最后,校长方潜生做了精彩总结。会后,大家并没有立马离开,而是同与自研究方向相似,亦或是自己研究涉及的博士们进行交流,增进认识,争取以后的研讨和合作。

90分钟的会议精彩纷呈,报告厅里的每个人看到知识火花的碰撞。博士们的严谨谦虚,沉下心来做研究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谦虚之心值得学习和效仿!(侯夏玲  特约通讯员:周晨)